本文目录一览:
- 1、关于《美国工厂》的几点思考
- 2、大家觉得《美国工厂》这部剧有哪些让人细思极恐的地方?
- 3、《美国工厂》评价怎么样?
- 4、《美国工厂》观后感
- 5、美国工厂观后感
- 6、《美国工厂》有哪些让你细思极恐的情节?
关于《美国工厂》的几点思考
最近火起来的《美国工厂》不知道有几个人看了,这部由Netflix出品的纪录片,在上映后竟意外的获得了大量的关注,豆瓣评分达到了8.5分。这其中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中西方文化的剧烈冲突,无数的细节给观众带来的冲击以及反思。
海报封面
影片以2008年金融危机,通用汽车在俄亥俄州代顿工厂倒闭,整个社区陷入萧条为背景。讲述了中国福耀玻璃集团,接手美国俄亥俄州一座废弃的通用汽车工厂,将其改为玻璃制作工厂并雇请上千位蓝领美国员工的故事。
看完整部纪录片,对于我来说,除了一些思考,还有些许忧虑。
中美员工差异
由于文化与环境差异,导致中国员工普遍弱势和顺从,企业强势,更容易形成一股合力;美国员工则普遍很强势,虽然我觉得有些诉求很合理(大概是已经受够了资本主义的苦),但太自我中心和锱铢必较,团队协作和执行力不强,群聚却形同一盘散沙。
一个有趣的对比:曹德旺对中国员工说,你们代表的是国家——这是东方式的集体主义;而刘道川对美国人说,更努力工作,未来属于你们每一个人——这是美国梦式的个人主义。
中国过去四十年所取得的辉煌经济成就,和中国人民的吃苦耐劳是分不开的。这种以牺牲个性和部分权益的基础上以求融入整个工厂生产制造的特性,强大的执行力和忍耐力(naicaoxing)极大地提高了工厂的生产力和效率,管理起来也比美国人省心。可以说,每个工人都是庞大生产机器中一个零部件,一起驱动着整个社会机器的快速运转。
反观美国,虽然按曹德旺的说法,美国本地水电费、税费等各方面的费用都比中国便宜,但过于强势的工会组织以及工人多年以来被灌输培养形成的个人主义思维惯性,使得美国工厂的工人更像是一群乌合之众,这种执行力的差异在讲究效率的生产型企业可以说是很致命的。可以说,美国国内人力成本、生产效率和中国工人相比有着数量级上的差距。美国制造业的衰落,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美国制造业回流问题
在全球化不断深化和自由主义经济盛行的当下,企业可以将工厂开到世界任意角落。如上所述,美国国内工人人力成本过高,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以及销售更多的产品,赚取更多的利润,如果你是美国企业主,你是否也愿意把工厂建在中国?
虽然特总上台后,不断鼓励美国制造业回流,但是效果似乎并不好,除了由于企业布局以及过去多年的沉没成本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现今的美国人力成本依然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哪怕最终回流美国(也的确有一部分美国企业回到美国国内),其实对于就业率也没多大提升。
资本就像水,水往低处流,即便中国的成本优势不再,美国也不会是制造业企业的首选,而是会流向其它的价值洼地,比如东南亚。
关于未来
影片最后,曹老板的随行员工说,后面要把一些工人替换成机器人。这似乎是一个与整部影片的剧烈冲突格格不入的场景,也不得不佩服摄制组这刁钻的叙事角度。
这句话似乎预示着,在这次中西文化对碰、劳方和资方激烈互掐的过程中,最终的获胜方是机器人。不管中国人如何的吃苦耐劳,未来制造业更需要的是精准且能24小时工作的机器人,而不是一个个像机器人一样的普通人类。
而逐步老龄化的中国,将逐渐失去廉价劳动力的成本优势。而90、00后这一代人,也不再是那一群从一穷二白中走出来、任劳任怨的中国民工。美国工人的今天,就是中国工人的明天。
机器替代已是大势所趋,范围也不仅仅局限在工厂/制造业,而是各行各业中的低附加值的执行岗,就像当年的国企下岗潮、去年国家取消收费站一样。时代在抛下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但是会让你舒服得以为你会一直舒服下去。
该怎么办?
社会在不断发展,技术在不断进步,为了不被抛下,我们只能不断往前跑。虽然新技术把落后产能/岗位淘汰掉了,但是新技术也会带来新的岗位,而且往往新技术所代表的新行业能比一般传统行业有更丰厚的回报,看看过去二十年的互联网,为中国创造了多少富豪。
我们要做的,就是走出舒适区,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兴趣,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扩充自己的技能包,让自己变成不可或缺的人,而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替换的零件。
大家觉得《美国工厂》这部剧有哪些让人细思极恐的地方?
题材的热门与制片人的特殊,使得这部纪录片有了巨大的关注度,最近一段时间,你应该在不少地方看到过人提它。从豆瓣、微博及IMDB等网站的反应来看,中国人对它的关心程度和评价,比美国人要高——如果你看了你就能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这可以算“中国模式”对外输出的一次投石问路了。
影片以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通用汽车公司在俄亥俄州代顿工厂倒闭,整个社区陷入萧条为背景。讲述了中国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接手美国俄亥俄州一座废弃的通用汽车工厂,将其改为玻璃制作工厂并雇请上千位蓝领美国员工的故事。
《美国工厂》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WiJDKzI2AVoY8GxESMHPA
?pwd=o4wu 提取码:o4wu
《美国工厂》评价怎么样?
《美国工厂》已不再是简单的文化现象,而是现实写照。该片以美国工业骄傲——汽车业为切入口,表现了通用等公司放弃成本过高的本土工厂转向海外,俄亥俄州不得不招商引资,迎来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
曹德旺的福耀集团着眼于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再结合美国能源、税收等方面优惠,利用通用的厂房和员工,生产拳头产品汽车玻璃,成为美国乃至北美汽车业链条不可或缺的一环。本片虽用浓墨重彩描绘中美员工在性格、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与包容,故事内核却是不可逆转的全球化潮流。——《新民晚报》评
拍摄过程
《美国工厂》在拍摄的时候,导演史蒂文·博格纳尔、朱莉娅·赖克特怀着对美国工人的感情进入,逐渐发现中国工人同样值得关注,觉得是全球化中劳工群体的共同命运。
但因不懂中文,无法与“福耀”两百来名中国工人沟通,拍了一年后意识到这重要缺失,因此找到两位中方制片人、纪录片导演ZhangYiqian与李米杰,帮导演理解中国的企业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与历史。两位导演团队五个人、五台摄像机拍摄了三年。
《美国工厂》观后感
《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是由上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投资的纪录片,记录的是福耀集团在美国开厂过程中面临地一系列的问题。
福耀集团选址在代顿的曾经通用汽车生产过的工厂。这个曾经的工厂已经破产了好几年,当地有不少工人因此失业。于是当福耀集团接手时,当地人仿佛看见的希望,都对新公司表现出巨大的期待和感谢,工作激情高涨。可是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多问题开始暴露了。
1.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美国员工因为从小接受的鼓励教育,其个人性格强烈,强调自我性,在工作中不能完全服从领导的指令,强调个人主义,团队性较差。领导下达命令时,如果不符合自我的认知,便不会去执行。加之语言沟通上的障碍,使得很多问题难以通过沟通解决,于是问题便逐渐累积。
2.工作效率问题
美国工人此前的工作高薪并且工作强度不高,速度较慢,工作态度散漫,而福耀集团秉承中国企业的高效精准,要求每一个工人必须达到一定的任务额,这便使得矛盾激化。也有了后来工会投票的争论。美国工人追求个人的效益和既得利益,比如食堂少了两张休息的桌子而感觉自身权益被侵害。而中国工人适应了高强度的工作,服从性高,美国工厂的管理层来到中国,参观中国工厂都被深深地震撼了,镜头里,中国工人工作速度快,效率高,纪律性强,实行军事化的管理。面对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工人也直言很累很辛苦但却没有想过反抗和抵制,而是想办法做的更好。
3.工会问题矛盾
反观工人们认为福耀公司的作为使他们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于是他们企图寻求建立工会的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但福耀集团认为,建立工会,会严重阻碍公司对工人的管理,降低工人生产效率,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并不是没有根据,之前工厂破产有一部分原因是工人待遇过高,工厂经济效益不佳不足以支付高额的工资。美国汽车业的衰退有一定的原因是工人工会的建立使得企业难以管理。并且也有员工直言,工会会加剧工人的惰性,让原本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人与没有完成的工人受到同等的待遇,使得那些原本工作优秀的工人失去工作的激情,于是反对or支持工会成为了福耀集团当前的主要矛盾,不少工人企图通过罢工来时福耀集团妥协,他们高举标牌,大喊口号,企图鼓舞更多的人。但福耀集团也聘请了专业反红会咨询公司来给员工进行演讲。最后的结果是工人大败,福耀集团获得胜利,因此裁了一批员工。
4.智能化与人力的矛盾
影片的最后,工作人员正向福耀集团董事长展示工厂,并坦言将会用人工机械化来替代人力,理由是美国工人的工作速度慢,效率低,而在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随着科技化发展而失业,而政府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投入也越来越少。这也将会是未来社会一个尖锐的矛盾点。
5.工厂安全环境营造和工人权益保障
当然福耀集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强调入乡随俗,另一方面却又完全依赖中国企业管理方法,没有做到中西和谐融合。没有给予工人足够的尊严,面对工人工伤,竟选择开除,这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了。另外不少工人在工作中受伤,甚至因此丧生,这让我们不得不质疑这样一个企业如何给予工人足够得安全感呢与生命尊严呢?
从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1.人性中的惰性和贪婪
影片中得美国工人相较中国工人,更加散漫,工作效率不高,因为不肯愿意去学习,突破自我,而是与以往的工作任务对比,来抱怨当前工作任务过高。惰于进步与奋斗,没有中国工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贪婪即只渴求更高的薪水,却不愿付出更多的劳动。这些工人在工会问题上争论失败后也面临了失业的困境,不知他们是否因此而后悔。
2. 学会进取与拼搏
美国工人之所以对福耀集团的管理反抗如此强烈,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不愿意改变自身,不愿进取,没有拼搏进取精神,人生在世,哪能事事都能轻易获得,而不付出对等的努力呢?这也是为什么当前中国制造业屡屡创造佳绩,而美国制造业已失去了最佳的发展阶段。
3.团队意识与信念感
相比美国工厂,中国工人更把自己看成工厂的家人,团队意识强烈,树立“保国为民”的崇高信念,先暂且不提这是否是企业对员工的精神灌输,这也是企业的团队意识培养,树立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这样虽然会损耗一定员工的利益,但当团队获得了更大的利益后自然会增强个人的利益。普通工人只是认为自己在工作在上班,而具有信念感的工人会认为自己是在为社会做贡献。
从《美国工厂》中获得了很多,影片中福耀集团创始人自问自己,有时候自己想回到蝉鸣蛙叫的日子,而现代化却不断地推人进步。影片地最后以文字方式阐述福耀集团已在2018年盈利,但是仍有工人受伤甚至丧生的事情发生,美国工人自有其的问题,而福耀作为一个企业自然有保障工人生命安全的责任和义务,真挚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福耀集团能优化自身管理结构,培养一批优秀员工,从而实现自身的效益增长。
美国工厂观后感
看了两遍,展现了中美文化冲突。影片中展现fuyao国内员工的类似军训一样场面,我觉得只是个案,并不代表中国的民企都这样。
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要取代那些工人。我同情美国的那些工人,我并不是同情懒,他们有他们的文化,工会有他们的正当权利,要求他们更辛苦的工作,更多的加班,连周末也要加班!否则就辞退他们,即便如此,更多的机器人还会取代那些愿意加班的工人。
工人如同蝼蚁,他们也有家庭,父母妻儿,也有自己的生活,可是他们命运却掌握在资本家手里。美国工人也苦大仇深啊!工会又如何?年轻的美国工人经不起资本的恐吓,委曲求全,何尝不是国内工人的真实写照?
曹董事长给美国工人,上了一堂什么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的课!万恶的资本家剥削美国工人,想起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电影很客观,也很实事求是。看完以后,如果你是工人,是支持美国工会呢?还是反对美国工会呢?如果你是老板,是支持美国工会呢?还是反对美国工会?值得深思……妥协?还是争取
《美国工厂》有哪些让你细思极恐的情节?
我觉得最让我细思极恐的莫过于最后机器手代替人类的情节
以前我们只知道简单的重要劳动会被机器人代替,现在我们更知道,就算你有知识有文化,被代替的可能性依旧存在。像记者和股票交易员这样的,至少自我感觉还有点知识的人,都已经被人工智能部分取代,那么可以想象,那些在美国玻璃厂工工人们,命运又会如何呢?
所以,我觉得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应该探讨一下《美国工厂》的那个结局问题。因为在人工智能的探讨中,我们听到了太多诸如算法、机器语言、经济新动能等词汇,而关于人本身的价值、劳动关系等话题却越来越少地听到了,显然我们需要更多人文与社会科学真正的思考。
我觉得我自己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可性,并不大,因为我会写思考类思想类文章,而机器想要学会这些,应该有点难度,当然,也许我可能过于乐观了,因为机器可能真的无所不能,想想恐怖的阿尔法狗,在与李世石的五盘棋较量中,居然边下棋边学习边反思边进步,直至最后战胜人类。
其实,我隐约感觉,到了人工智能的时代,做一个有个性的人,做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人,做一个有文化有品味的人,做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可能是我们战胜机器唯一的办法,既然人工智能时代向我们走来,那就勇敢接受它的挑战吧,相信有个性的你一定不会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