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欣赏诗歌要细致分析最需要细致分析的是什么
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的认知活动。读者要借助诗歌的语言为媒介,把握艺术形象,感受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同作者产生共鸣。那么我们要从几个方面来进行诗歌的赏析呢?首先,我们要知道诗歌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关注其中的的意境与景物是什么,根据它的表层的意思来推敲语句,寻找隐含的信息。要欣赏一首诗,当然要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诗中蕴涵的情感。诗中如有直接抒发情感的语句,则诗人的写作意图就很明了。如没有直接写景,则需从字里行间体会。有的诗看似纯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要联系全诗的内容与意境来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因此,赏析诗,就应反反复复地读,仔仔细细地读。在读中寻找、感受诗的鲜明的形象,并领会作者蕴含的感情。因此,我们在品诗的时候就必须先要学会从诗歌分析开始。
一、作品的艺术手法分析
(一)诗歌的常规分析
每一首诗词都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基本要素,比如季节、时间,人物(主人公)及其相关动作,人物所处地点和人物心情等。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写作情况,要深入分析诗歌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只有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才能够读懂。而且古典诗歌中经常会运用典故,正确地理解典故的含义,对于读懂诗歌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那就是要合乎情理,至少自己感觉这样理解是合乎情理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才可能有说服力。
(二)诗歌的意象分析
抒情性是诗词的第一特性,但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来抒发情感的,这些景或物都明显带上主人公的感情色彩。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境是作者心中的情与现实的物有机统一后,经过提炼升华,能引人进行充分想象的艺术空间的审美化境。赏析诗,要善于借助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捕捉到诗歌的意境,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世界的融合;也就是将诗的语言化作生动具体的画面,反复揣摩分析其语言,从中寻找并感受诗的鲜明的形象,再领会作者深挚的感情,这样才能进入诗所创造的意境之中,进而唤起自己的情感。
(三)诗歌的技巧分析
诗是艺术的精品,诗歌创作离不开各种艺术技巧。粗略地概括,这些表达技巧可大致分为四类:1、抒情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2、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象征、双关、互文等;3、描写手法,如铺陈、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等;4、景物描写的角度,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视觉、听觉、嗅觉、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俯视、仰视等。分析表达技巧,不仅能细致地体会到诗词的艺术美,而且能更深入地把握住诗人的情感倾向。其次,诗是讲求精炼的,尤其抒情诗,不能有流水账似的叙述,或面面俱到的描写,句与句,节与节之间跳跃很大,所以赏析者必须通过合理想象,把不连贯的连贯起来,把省略的补充出来,这样才能充分把握诗传递来的情感及所反映的全貌。如果只孤立地看诗的每一节,就不可能明白作者的真正意图和诗的深刻含义。
(四)诗歌的对比分析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事实上,生活也总是在各领域进行着有形无形地比较,无处不在,古今一例。不同的是,古代诗词中的比较不仅仅局限于同类事物。在诗人敏感的内心深处,客观世界的一切形声色都很可能点燃诗人情感的“导火线”。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在古诗词中有着相当普遍的反映,或显或隐,或正比或反比,它像一根指挥棒,自觉不自觉地左右着诗人的情感体验。能够对诗进行比较分析,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角度。
二、教会学生感悟诗歌
古诗词又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节奏鲜明。正因为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而,诵读指导千万不能一个模式,更不能什么几步法。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积累语言,把握诗歌的音乐美,增添文化积淀。诗歌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汉语修辞,都有各自的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不同的字放在一起排列组合,组成动听的乐章。阴平、阳平给人以高昂、热切的感觉,上声、去声给人以深沉寂寥的感受,延伸开来,产生出各种情绪,诸如:开阔、遥远、悠久、明亮、孤单、冷落、阴暗、悲凉,不一而足。作为学生是有个性的,每名学生对诗中形象、诗中情味、诗中语言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因此,要解放思想,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拿什么腔读什么调都可以。只要真正进入角色,身历其境,与诗中景、诗中物、诗中情、诗中人沟通;只要积极性高涨,可以读得慷慨激昂,可以读得委婉含蓄,与诗意、诗情、诗境合拍;只要发挥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就行。
其次,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当外物和诗人内情猛烈撞击或交融时,就会形成动人的诗篇,就会产生千古绝唱。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因此,教学生阅读,千万不能肢解,不可嚼烂,不能把秀气、灵气教丢了。如果把灵动的、活泼泼的诗词教僵化和呆板了,就使它们丧失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诗中有时间的悠长,空间的辽阔;有静景的描绘,动态的勾勒;有色彩的点染,线条的流动。是启发学生想像,培养学生悟性、灵性、创造性的极好教材。教学时应整体把握,朗读吟诵,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无限的想像,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里浮现、加工,展现一幅幅立体的图景,引导学生步人诗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总之,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含蓄美、音韵美、色彩美和动态美,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从而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水平。诗词鉴赏分析角度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分析时,我们也不能仅仅简单的某一种思想来对诗歌进行鉴赏,而应该综合并用,尽可能进行多方位的思考,深入感受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地理解诗词。
读书前要了解作者吗
这取决于个人。有的读者是通过读书来了解作者,这种更了解是比较深的。当然,有的读者是先了解作者然后再去看作者怎样把他自己的想法反映到他的作品里,但是事先了解作者再去读文章往往会干扰你自己的认知,让你看问题偏主观。当然,你如果实在是个好奇宝宝,可以先了解作者再看书。
在看一部作品之前,应该先了解作者吗?
当然了,一部好的作品融入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以及亲身经历所见所感等,可以这么说,了解了作者等于读完了半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