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思想的依据和重要意义?
- 2、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 3、坚持“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及重要意义。
- 4、简述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科学的人生观的深刻含义?
- 5、试述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及意义
- 6、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有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阐述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思想的依据和重要意义?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相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②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将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以人民为中心,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摘 要: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当中,可以说孟子的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哲学思想之一,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重新对孟子民本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对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孟子; 民本思想; 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孟子的成就和影响仅次于孔子,其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治国理念之精华所在,对后世影响巨大。目前学界对孟子思想的研究,主要表现在讨论孟子民本思想的内容,或探求孟子民本思想的渊源,或分析其理论历史局限,或梳理其在当代民主建设中的借鉴意义,或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民本思想的异同。总之,目前国内对孟子思想的研究相对全面,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孟子的思想是否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一、孟子“民本”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渊源
任何政治过程和政治思想,归根结底作用的对象都是实际的人,人在一切政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必然会孕育着特定的治国理念。孟子的民本思想也正好产生于春秋战国这样一个时代的大变革时期。
(一)孟子民本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殷商时期到春秋战国,民本思想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社会形态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革。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学界通常把“夏”“商”“周”划分为奴隶社会,春秋战国则是封建社会的萌芽和发展时期。人们的思想也经历了从对自然的崇拜再到重视人本身的转变。
孟子生活的时代是战国纷争时期。各国的矛盾由春秋时期的蓄势待发,转变为兵戎相见,大大小小的战争经年累年,绵延不断。根据现代的统计,春秋时期的战争就达395次,战国时期也有230次之多。无休止的战祸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孟子倡导“仁政”“王道”等一系列爱民、保民的儒家思想主张。特别是提出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观点,劝诫统治者们要施行王道,还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着名论断。”孟子的民本思想即产生于这样的历史背景。
(二)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
孔子率先在《论语·阳货》中提及人性的问题。“性相近,习相远”,他认为人们刚出生的时候,彼此的人性都是差不多的,但因为后天的因素才导致了人性的千差万别。但孔子并未定义人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性善论”,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构成了孟子治国理政思想的基础,也是其民本思想产生的关键。
孟子的很多着作当中都论述了他关于人性的学说。归纳起来说,孟子的人性学说缘起于“四端之心”,并且他的很多论着都是围绕着“四端之心”展开的, 四端之心即四种德行,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了仁、义、礼、智。结合孟子“民贵君轻”等经典论述,不难看出“性善论”构成了孟子民本思想学说的基础。
(三)孟子民本思想产生的哲学渊源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有着深厚的理论底蕴。孟子“民本”思想理论,萌芽于殷商时期的“重民”思想。商以夏亡为鉴,有“古我前后,罔惟民之承保”之记载。周人用兴亡阐述民本思想,周初的“敬德保民”的重要内容是“明德慎罚”。孟子继承了夏、商、周的一系列与重民有关的思想发展为“反对暴政”的民本主义思想体系。
春秋战国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时期,社会动荡,矛盾激化。也正是是民本思想的发展时期。“民若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历史变革的大背景下,人民的作用得已体现。从早期的“重人”思想到孔子创建的“仁”的学说。基于这些重民思想发挥的作用,孟子顺应时代需要,继承发扬了周初“敬德保民”思想和孔子的仁政主张,构建了自己的民本思想体系。
二、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
(一)为政者应施以“王道”
孟子所处的春秋与战国交替时期,经历了“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诸侯国之间年年征战,彼此都试图通过战争来兼并其他国家,扩大自己的领土。被俘获的敌方士兵甚至是百姓通常会被当做奴隶来处置。残酷的战争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民不聊生。孟子深受触动,孟子周游诸国试图劝说各国君王要施以“仁政”,施行“王道”反对“霸道”,体恤黎民百姓,终止无休止的兼并战争。孟子认为百姓是国之根本,关乎国家存亡,在孟子看来,民众在政治生活中处于重心的地位,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断。顺民心,国之将兴,逆民心,国之将亡。这应是为政者应谨记于心的道理,是能保证国家长远发展的治国之道。
(二)律法张严与“轻刑薄赋”
常年的战祸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当时严苛的刑罚和徭役,更是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孟子主张“泽粱无禁,罪人不孥”。君王不得滥杀无辜,要善待黎民,营造一个和平安定的生存环境,让百姓有更多的空间去从事生产。君王要以先贤们为榜样,勤政尚贤,体恤爱民。当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生活富庶,远方的百姓也会慕名而来归顺于他。从孟子的法治理念,可见孟子的为政治国之道,及其民本思想的彰显。
(三)“制民之产”与改善民生
丰富的物质基础关乎一个国家和政权的维系。春秋战国是一个典型的农耕社会,农业构成了当时社会的运作的基础,人民则是经济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对为政者来说至关重要。孟子深知这一点,提出了“制民之产”的理念。“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劝诫君王要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生产,反对兼并战争给百姓带来灾祸。减轻百姓税赋和徭役,给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可见孟子是把百姓的生存问题放在首位的,只有百姓富庶了,国力才会昌盛,社稷方能稳固。
三、孟子“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试图用自己的民本思想改变社会现状,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时至今日,在新时代背景下,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借鉴。
(一)“民本思想”在新时代的升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根本展现。这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有着高度的共性。但二者有着根本的不同。孟子民本思想是以“性善论”和“天命观”为其理论基础,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理论。孟子的民本思想是通过恒产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的目标有所升华,人民具有更高的主体地位。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孟子“民贵君轻”理念的继承和升华,也是孟子民本思想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
(二)助力于新时期全面依法治国
孟子十分重视道德的修养和律法的清明,他不仅提倡的人们内心的修养,也倡导“明政刑”的法治思维。这对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我党一直都非常重视法治的建设,特别是在新时期的大背景下,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领着全国人民迈向了全新的未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机遇,人民群众的主要面临的矛盾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仅仅是为了吃饱和穿暖,而是再公平、主义、民主、法治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我们的法治建设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以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保障人民的安全与发展。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强国。
(三)“制民之产”与关注民生的发展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指出,我国的民生建设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从孟子的民本思想中找到一些解答。孟子的民本思想中包括通过经济上的惠民、富民各项政策,主张“制民之产”,同时提出了划井田、薄赋敛,什一税等诸多的措施,但其核心都是为百姓提供基本生活资料,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
步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改变,其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促进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
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使到了今天也具有深远的价值内涵。人民是推动历史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缔造者。“以人民为中心”才是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总之,孟子的民本思想对新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建设等方面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作用依然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1]成军.孟子民本思想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
[2]李金鲜.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方式[J].学理论,2013(14).
[3]王保国.孟子民本思想渊源考辨[J].郑州大学学报,2006(04).
[4]谭凤兰,吕文硕.论孟子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区别和联系[J].前沿,2010(18).
[5]梅燕京,张广昭.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路径和挑战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5(05).
原文出处:罗松.浅析孟子民本思想及其借鉴意义[J].大众文艺,2019(23):273-274.
坚持“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及重要意义。
哲学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内容: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意义: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简述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科学的人生观的深刻含义?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目的。
“为人民服务”是对每个共产党员和干部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所谓最低要求,因为这是每个党员入党时的基本条件,也是每个干部的基本职责;所谓最高要求,因为这是我们终身的奋斗目标,是一辈子也干不完的事情。
扩展资料:
“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所谓“宗旨”,就是必须坚决、坚定、坚持,不能改变的东西;所谓“宗旨”就是本质、本色;“宗旨”要是变了,就叫做变质、变色。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只要共产党存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不能改变,也绝不能以任何理由把全心全意,变成三心二意、半心半意、假心假意甚至无心无意。
如果这个宗旨变了,就是对人民的脱离、对人民的背叛,最终也将被人民所唾弃。古人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
试述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及意义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主要最根本的是要科学理解、正确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近年来,在一些人和地方,以人为本似乎成为时髦的口号,甚至成为一些领导干部的 “口头禅”,他们讲话、写文章言必称 “以人为本”。但在实际工作中,违背以人为本的事情却屡见不鲜。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但在决策和发展中却常常忽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许多重大决策和重点工程脱离实际和人民的需要,成了劳民伤财的 “形象工程”;有的在会上大讲特讲要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疾苦,可实际工作中对事关人民利益权益的生产生活问题却不闻不问,甚至置若罔闻;有的表面上很关心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可实际工作中生产安全、食品安全漏洞百出、事故不断。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种现象?除了体制机制方面的因素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的内涵和实质缺乏科学的理解和正确的把握。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关键就是要科学理解、正确把握以人为本。
那么,如何从理论上科学理解、在实践中正确坚持以人为本呢?
一、要正视人的地位。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正视人的地位。在世界万物中,人始终处于主体、主导的地位。除了人,其他诸如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一切关系和事物,都是由人支配的,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正视人的主体地位,就要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始终把人放在最主要、最突出、最根本的位置。以人民的需要确定发展目标,依靠人民推动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享受。正视人的主体地位,就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我们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权力的主体,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在把权力赋予各级领导者后,有着对权力运用监督的权利。只要能对人的主体地位有个正确的理解,领导干部就会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强化宗旨意识、公仆意识,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广大人民就会强化主人翁意识和责任,不断提高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履行好主人翁的权利和义务。
二、要发挥人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关键要重视人的作用。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始终起着能动的、创造性的作用。正是人的这种能动的创造性,才不断地改造利用自然、建立完善社会制度、创造发展先进文化,推动人类社会一步步走向文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人民的事业,要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就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能动作用,为每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积极性的调动、创造力的激发,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利用一切条件、动员一切力量、提供更多方便、创造更多机会,保证充分就业;要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排除一切影响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思想、体制障碍,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活力。
三、要满足人的利益。人为什么要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需要,这种通过一定经济方式、政治方式和文化方式实现的需要,就是利益。利益是人的活动的根本动力。离开利益的引导和激励,人的一切行为就会终止。坚持以人为本,最根本的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利益。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能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关键要充分利用利益机制。要建立健全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充分调动亿万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协调和处理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各方面之间的利益关系,逐步完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和调处机制,切实解决利益分配中差别悬殊和不公平问题;尤其要高度关注并认真解决农村人口、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上学、医疗和社会保障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最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要体现人的权利。人的权利,是人生存、发展、享受所应有的受宪法和法律保护的权利。人的权利既表现为个人的,也体现为集体的。无论是作为自然的个体人,还是作为法人的集体人,人的权利都是不可漠视和侵犯的。要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要在充分利用利益机制的同时,切实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利。应当清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会不断增强,从而成为其行为的重要动力。因此,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在一切社会活动中注意体现人的权利。要健全和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的制度、体制和机制,为人民行使自己的各种权利提供制度保证。当前最主要的是,一方面要深化经济、社会改革,消除城乡居民在就业、上学、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平等、不公平现象,确保人民的基本权益;另一方面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为公民广泛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监督,创造必要的制度和体制保障,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五、要重视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是人的社会地位、作用的综合体现,是人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就像商品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要消耗一定的社会必要劳动,对社会有用、能交换出去一样,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既要通过勤学苦练获得一技之长,也要为他人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一个人本领越大、贡献越多,对社会对个人而言,他的价值就越大;否则,一个一无所长、一无所有、一无所是、一无所做的人,对社会、对自己就没有价值。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从个人来讲,就要努力学习、刻苦磨炼,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水平、创造能力;更要勤奋工作、奋力拼搏、勇于创新,为社会多做贡献,竭尽全力履行好自己应有的权利、应尽的义务、应负的责任,以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从社会和领导来讲,要为每个人潜能和作用的发挥,提供和创造宽松、自由、平等、和谐、有序的体制和机制、环境和氛围,并能在具体工作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智、特长、兴趣、爱好,使人人都能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各显其能、各得其所,使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六、要维护人的尊严。人的尊严,是人作为人最起码最根本的准则和要求,是人作为人应有的不容侵犯的身份和地位,是人获取他人和社会尊重的理由,是一个人品行的基础和处世的底线,也是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人的尊严,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大小多少之别,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天条。维护人的尊严,对个人来讲,无论出身贵贱、贫富如何、地位高低,做人起码的准则、要求和尊严不能丢,决不可为了一己之利、一时之快而做出有损人格、尊严之事。一个人要活得有价值、有尊严,必须有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一个人要取得他人的尊重和帮助,自己一定要有爱人之心、助人之行,只有尊重他人,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维护人的尊严,要求一切人养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优秀品质。有了这种优秀的品质,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就会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亲民、爱民、为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集中人民聪明智慧,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就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升党和政府的形象。
七、要珍惜人的生命。坚持以人为本,最根本的是要珍惜人的生命。对人来说,生命是其存在、发展的根本,人只有活着,才能固守主体地位、发挥能动作用、要求利益权利、体现价值尊严、实现全面发展;失去生命,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珍惜人的生命,首先要在全社会强化“生命大于天”的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增强安全生产责任、提高安全生产技术、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实现安全发展;要极大地关注人民的健康问题,要通过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体育文化事业,维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不但如此,还要高度重视人的生存环境,既要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持续发展,坚决杜绝发展过程中的短期行为;更要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注意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为人们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和谐、优美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八、要促进人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是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人们之所以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就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和利益、体现人的价值和权利、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这是人性的最终体现,也是以人为本的最高目的。所以,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生态优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更好地体现人的权利和价值;就是要通过长期不懈的教育和训练,不断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技术技能、创造才能、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社会道德风尚、优化社会文明风气,推动整个社会不断走向文明进步,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
总之,只要牢固确立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理念,深刻了解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就会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充分重视人的地位作用、利益权利、价值尊严、生命发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发展逐步走上文明之路。
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有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阐述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编辑本段基本概念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那么“制定国策则以人为本”,国策,要人性化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编辑本段详细内容
以人为本思想是我们党摒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中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借鉴国际经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而提出来的。这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为本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编辑本段根本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编辑本段根本目的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胡锦涛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胡锦涛同志所有关于以人为本的论述,都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某些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这里讲的人和人民,是同一个意思。
编辑本段集中表述
在中国历史上,“人”和“民”有时通用,人本也即民本。但在当代,作为一种哲学价值观,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前面指出,人是相对于物和神而言的。人本是讲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而民本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集中表述。
编辑本段领导方式和理念
作为执政党,从工作层面,我们也讲民,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但它和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根本不同。因为从性质上说,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它来自人民群众,植根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同人民群众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完全不同于旧中国君同民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我们讲民,是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自觉地做人民的公仆,坚决克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思想,反对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对于我们党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以人为本是指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
编辑本段理论发展
以人为本的直接解释是以人为“根本"。严格意义上说,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其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1以人为本的管理主要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指导思想。 2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展开。 3以人为本的管理致力于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提高企业知识生产力的重要条件。企业的知识生产力指企业利用其知识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是适应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基本管理方式,是建立企业中人与其他要素良好关系的必要条件,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
编辑本段基本思想
以人为本的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是可以协调的,将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可以使得员工实现自己目标,在此过程中,企业进一步了解员工使得企业目标更能体现员工利益和员工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编辑本段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的管理有那些基本原则? 1重视人的需要; 2鼓励员工为主; 3培养员工; 4组织设计以人为中心。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新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个部分构成的,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
编辑本段以人为本的具体实践
1减少员工对于被解雇的惧怕 2谨慎的雇佣(先树立企业文化) 3建立自我管理机制 4依据表现给与报酬 5大量的培训 6建立集体观 7树立信任
以人为本的管理
以人为本不仅是治国方略也是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其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1)以人为本的管理主要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指导思想。 (2)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展开。 (3)以人为本的管理致力于个人与团队的共同发展。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提高企业知识生产力的重要条件。企业的知识生产力指企业利用其知识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是适应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基本管理方式,是建立企业中人与其他要素良好关系的必要条件,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
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以人为本的管理主要包括如下一些机制: 1.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管理者应能找准员工的真正需要,并将满足员工需要的措施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效的结合起来。 2.压力机制。包括竞争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竞争经常使人面临挑战,使人有一种危机感;正是这种危机感和挑战,会使人产生一种拼搏向前的力量。目标责任制在于使人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和责任,迫使人去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 3.约束机制。包括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制度是一种有形的约束,伦理道德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制度指企业的法规使人的行为有所遵循,使人知道应当做什么,如何去做并怎样做对。是一种强制约束。伦理道德是自我约束和社会舆论约束。 4.保证机制。包括法律保证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保证。法律保证主要是指通过法律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利益、名誉、人格等不受侵害。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保证员工在病、老、伤、残及失业等情况下的正常生活。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企业福利制度,则是作为一种激励和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手段。 5.构建竞争机制。主要指员工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力,有应聘和辞职、选择新职业的权力,以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与此同时,企业也有选择和解聘的权力。 6.环境机制。主要指人际关系和工作本身的条件和环境。和谐、友善、融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心情舒畅,在友好合作、互相关怀中愉快地进行工作。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和工作条件环境,让所有员工在欢畅、快乐的心境中工作和生活,不仅会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也会促进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
编辑本段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是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发展,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人——为了人在更好的环境里生活。发展依靠什么?当然依靠的也是人。然而,这个简单的道理,曾一度变得模糊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以征服自然为目的,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使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转化为毁害人类自身的力量。人们在试图征服自然的同时,往往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被自然征服的对象。例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资源浪费、城市缺水,这一系列问题都向人们发出警示:人类的行为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今年上半年非典毒魔的肆虐,也是自然界对人类的一个警告。其实,恩格斯早就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而今天,我们依然在“交学费”。这一切告诉我们:决不能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找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找到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道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其中之一就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际上,只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了,生态系统保持在良性循环水平上,人的发展才能获得永续的发展空间。
编辑本段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亟待扭转。近年来城市困难群体的出现,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现实极不协调。二是在很多人眼中,发展似乎就是增长,从而造成了经济高增长、社会低发展的失衡局面。我国经济发展了,经济结构调整了,但社会结构却没有相应调整,社会事业还没有得到相应发展。三是在经济日趋活跃、社会利益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社会经济秩序的规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起来。四是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要讲究“效率”,社会发展要讲究“公平”。现在的情况是,一些地方往往只重视效率,不重视公平。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只有经济发展而没有社会发展不叫全面发展,同样,只有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没有人的发展也不叫全面发展。新发展观突出发展是以人为本,正是抓住了发展的核心和本质。为此,要逐步增加各项社会发展、生态资源、环境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社会管理和公共卫生、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对那些能够帮助贫困群体、失业群体和弱势群体重新融入社会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新获得机会发展的项目,更应给予优先考虑,尽快形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编辑本段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最根本的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我们无法设想,在一个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利益存在严重对立和冲突的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会处于“田园牧歌”式的和谐状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首先是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的良好人际关系。其次,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党群之间、各阶层之间、不同地区人群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其三,必须关注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最根本的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即提高人的教育水平、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 总之,上述三个和谐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以人为本是贯穿于三个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发展的每一项措施中,贯彻到改革的每一个行动中。
编辑本段思想渊源
以人为本思想是我们党摒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中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借鉴国际经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而提出来的。这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为本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胡锦涛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胡锦涛同志所有关于以人为本的论述,都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某些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这里讲的人和人民,是同一个意思。 在中国历史上,“人”和“民”有时通用,人本也即民本。但在当代,作为一种哲学价值观,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前面指出,人是相对于物和神而言的。人本是讲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而民本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集中表述。 作为执政党,从工作层面,我们也讲民,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但它和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根本不同。因为从性质上说,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它来自人民群众,植根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同人民群众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完全不同于旧中国君同民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我们讲民,是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自觉地做人民的公仆,坚决克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思想,反对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对于我们党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编辑本段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指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 以人为本的直接解释是以人为“根本"。严格意义上说,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其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以人为本的管理主要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展开。 以人为本的管理致力于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提高企业知识生产力的重要条件。企业的知识生产力指企业利用其知识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是适应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基本管理方式,是建立企业中人与其他要素良好关系的必要条件,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 以人为本的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是可以协调的,将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可以使得员工实现自己目标,在此过程中,企业进一步了解员工使得企业目标更能体现员工利益和员工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以人为本的管理有那些基本原则? 重视人的需要; 激励员工为主; 培养员工; 组织设计以人为中心。
编辑本段发展要义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新发展观的本质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个部分构成的,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