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根据网络通信原理和OSI参考模型,详细解释用户A发出的微信怎样到达用户B
- 2、微信是不是通过卫星接收器传导的?
- 3、手机为什么不直接使用卫星信号,而是要使用大量的基站?
- 4、卫星通信系统由卫星和地球站两部分组成。中的卫星在哪?地球站指的是什么?
- 5、宇航员在太空是怎样与地面通信的?
根据网络通信原理和OSI参考模型,详细解释用户A发出的微信怎样到达用户B
A用户发的微信数据按照OSI参考模型从第7层到第1层逐层封装,再把封装后的数据传到互联网,B收到封装后的互联网数据按照OSI参考模型从第1层到第7层逐层解封装,把原数据展示给用户B。
微信是不是通过卫星接收器传导的?
不是。
微信以及手机上任何一款软件、电话、短信的通讯,都是通过网络传输。
你的手机,只是一个无线网络终端,手机和手机基站之间,是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的,手机基站就相当于无线接入器,将手机无线信号,转换为有线信号,再通过光缆、交换机、路由器连接到网络中。
微信,是一款手机终端软件,文字、语音、视频等内容,通过微信软件,最终转换成网络信号发射出去,手机基站接收后,转换为光信号,通过交换机、光模块、光缆,连接到腾讯公司的路由器、防火墙、交换机、服务器,服务器做出相应和处理。另一个人的手机终端也是同样过程,访问服务器,一旦发现服务器上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就下载回来。其结果,就等同于你给另一个人发送了信息,其实大家的手机都是到服务器上不停地巡检。有信就下载回来,然后啵啵响着,你就以为别人发信息了。
上面说了,都是通过网络实现连接的,这个网络媒介,可以是光缆、电缆、无线网,当然,也可以是通过卫星传送的网络信号。
但是,微信是庸俗的、群众是愚昧的,传递的信息是宇宙级别的垃圾信息,所以,这些垃圾信息基本上都是通过连城网状的地面光缆、电缆、无线网络实现的。只有极其特殊场所才会通过微信传递网络信号,比如说天和舱、南极科考站、山东号航母上面的领导,给靠山屯的村长同志发信息,才会不计代价用卫星链路的网络信号,传递一次微信。对于民间百姓,卫星信号这么珍贵,传递一个庸俗的微信信号,而且微信还是免费的,除非卫星管理者疯了,要不就是微信超级狂。
手机为什么不直接使用卫星信号,而是要使用大量的基站?
首先,卫星电话的成本太高。其次,卫星电话的技术难度远远高于基站信号传输。第三,如果使用卫星电话,由于大量使用,将发射许多卫星,空间是一个问题。
信号基站的定义: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将固定部分与无线部分连接起来,并通过空中无线传输与移动站连接的设备。应用学科:通信技术;移动通信。
基站,即公共移动通信基站,是无线电台的一种形式,它是指通过某个无线覆盖区域内的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进行信息传输的无线收发站。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是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一般围绕覆盖范围、呼叫质量、投资效益、建设难度和维护方便等因素进行。随着移动通信网络业务向数据化和分组化发展,移动通信基站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宽带化、大覆盖和知识产权化。
虽然现在也有卫星电话了!但是,因为成本太高,没有大规模开发。美国实施的6G计划实际上已经准备好通过卫星完成。美国星光计划在2025年发射近12,000颗卫星,直接绕过5G并升级6G计划。然而,这一计划仅仅处于启动的初始阶段。发送如此多的卫星,技术的成本并不低,而且很明显这将超过在地面上建立一个基站的成本。
手机的功率不足以使用卫星通信。很快手机就会没电,而且成本很高。成本越高,售价越高,这不足以产生良好的商业利润。这才是真正的原因。技术从来都不是商业活动的障碍。美国控制的火星探测器和与远方航海家号的通信都使用大功率发射机来发射无线电波。然而,远离太阳系边缘的航海家号(Voyager)电量有限,发送回地球的每一个信号都消耗有限的电量。
无线通信属于双向通信。卫星本身有很大的发射和接收功率,但普通手机受体积电池功耗等因素的限制。发射和接收功率都很小。卫星手机可以接收信号,但卫星很难接收手机信号。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卫星通信需要建立带有定向天线的大功率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原因。如果满足于低速和高延迟语音通信卫星通信,可以使用专用卫星电话,但普通手机实现低时延和高速率的网络数据通信极其困难。
卫星通信系统由卫星和地球站两部分组成。中的卫星在哪?地球站指的是什么?
卫星通信系统由通信卫星,地球上行站和地面接收站三部分组成.卫星在空中起中转站的作用.即把地球上行站发送上来的电磁波放大处理后再返送回地面接收站.地面接收站则是卫星系统与地面公众网的接口.地面用户通过接收站与通信卫星组成一个完整连接.
卫星通信的主要优点是通信范围大,每个卫星的覆盖地球127度,有三颗卫星就能实现全球通信.卫星通信不受地形的影响.建设卫星地面接收站快.可用于不同方向和不同地区的通信.
卫星地面接收站由:抛物面天线、馈源、高频头、卫星接收机组成.
抛物面天线:抛物面天线是把来自空中的卫星信号能量反射聚成一点。是把电磁场能变为高频电能或反之的装置。常用卫星电视接收的天线有: 抛物面天线又分前馈型和后馈型几种。前馈方式又分为正馈和偏馈,一般偏馈天线的效率稍高于正馈天线。目前多采用垂直或水平极化的馈源,对于偏馈多使用一体化馈源高频头,安装调试时方便一些,但各有利弊。
馈源:是在抛物面天线的焦点处设置一个收集卫星信号的喇叭,称为馈源,又称波纹喇叭。主要功能有俩个:一是将天线接收的电磁波信号收集起来,变换成信号电压,供给高频头。二是对接收的电磁波进行极化。
高频头:(LNB亦称降频器)是将馈源送来的卫星信号进行降频和信号放大然后传送至卫星接收机。一般可分为C波段频率 LNB(3.7GHz-4.2GHz、18-21V)和Ku波段频率LNB(10.7GHz-12.75GHz、12-14V)。LNB的工作流程就是先将卫星高频讯号放大至数十万倍后再利用本地振荡电路将高频讯号转换至中频950MHz-2050MHz,以利于同轴电缆的传输及卫星接收机的解调和工作。在高频头部位上都会有频率范围标识。质量低劣的高频头本振频率会产生漂移的现象。高频头的噪声度数越低越好。
卫星接收机:是将高频头输送来的卫星信号进行解调,解调出卫星电视图像 或数字信号和伴音信号。我评判卫星电视接收机好坏的标准为:门限值越低越好、解码速度越快越好、容错度越高越好。
传输线材:卫星天线与接收机的联线距离尽可能短.以减少因传输线过长而造成的信号损耗。传输线的选择应考虑采用性能较好的同轴电缆,建议采用:其线缆参数为 75Ω—5或 75Ω—7、屏蔽网为75织的物理发泡电缆,天线与接收机的距离不要超过30米。以减少因传输线过长而造成的信号损耗。
宇航员在太空是怎样与地面通信的?
在我国,空间站与地面通信主要依靠地面测控站、数传接收站和天链中继卫星,其中天链中继卫星能保证不间断通信。简单明了地说,要实现空间站与地面进行网络互联,那么就需要靠人造卫星以及其它辅助设备来实现。
不过作为SpaceX的创始人马斯克就曾提过一种计划,发射大约4万颗人造卫星,并且通过人造微信来实现地球上的所有上网用户在任何时间与地方进行WiFi进行互联网沟通,这样就节省了很多流量费。马斯克的星链计划虽然能够造福人类,可惜在缺陷上还是有的,也就是那么多的卫星来围绕地球会阻碍到对星空的观测。
中国空间站的出舱活动的通讯方法
2021年7月4日,航天员在万众瞩目之下迎来了“太空之家”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太空之旅的重要环节——出舱活动,开展既定的空间试验活动。
出舱活动是航天员身着舱外航天服在航天器外进行太空行走和作业的统称。在空间站任务中,航天员将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的维修、维护及建造等任务。进行出舱活动时与地面建立高速及时的通信联系尤为重要,出舱活动不仅是对航天员的全方位考验,也是对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地面测控站间通信能力的一大考验。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第三代中继终端产品,通过与中继卫星天链一号和天链二号建立中继链路,实现中继通信,确保航天员与地面通信的实时畅通。这就好比在太空中搭建了地面与中继卫星、中继卫星与航天员之间的“天路”。
此外,空间站中继终端与其他型号在设计上最大的区别在于,为了保证在轨使用的长寿命,需要具备在轨可维修性。空间站中继终端采用了集成化、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在保证传输信号质量的同时,方便航天员维修更换。
在此次航天员出舱活动中,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测控通信产品、控制器产品成功应用于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出舱活动时的语音通信和机械臂控制工作。
出舱通信子系统实现舱内外航天员之间、舱内外航天员与地面人员之间以及舱外航天员之间的全双工语音通信,在航天员舱外活动范围内实现无线通信全覆盖。与上一代出舱通信系统相比,该产品具有通信距离更远、通信速率更高、工作寿命更长等特点,同时由于采用了功率控制、抗多径等措施,该产品具有更强的空间环境抗电磁干扰能力,并支持多名航天员同时出舱活动时的通话功能。
舱外图像传输子系统为舱外提供无线网络覆盖,通过出舱无线收发设备提供的“热点”进行图像传输,实现了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实时显示,实时记录等功能以及为太阳翼绕行测量试验提供数据传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