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木马病毒的介绍
木马(Trojan),也称木马病毒,是指通过特定的程序(木马程序)来控制另一台计算机。木马通常有两个可执行程序:一个是控制端,另一个是被控制端。木马这个名字来源于古希腊传说(荷马史诗中木马计的故事,Trojan一词的特洛伊木马本意是特洛伊的,即代指特洛伊木马,也就是木马计的故事)。“木马”程序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病毒文件,与一般的病毒不同,它不会自我繁殖,也并不“刻意”地去感染其他文件,它通过将自身伪装吸引用户下载执行,向施种木马者提供打开被种主机的门户,使施种者可以任意毁坏、窃取被种者的文件,甚至远程操控被种主机。木马病毒的产生严重危害着现代网络的安全运行。
求《 计算机病毒的原理与防范》论文的总结。
统反病毒技术——特征码扫描技术,其核心思想是反病毒公司从病毒体代码中,人工提取出病毒的特征码,然后由反病毒产品将被查对象与病毒特征码进行比对,如果被查对象中含有某个病毒的特征码就将其报为病毒。 反病毒公司已经提取特征码的病毒称为已知病毒,未提取特征码的病毒就称为未知病毒。特征码扫描技术依赖于从病毒体中提取的特征码,未获得病毒体就无法取得特征码。其技术原理决定了,特征码扫描技术只能识别已知病毒,不能防范未知病毒。 传统反病毒技术的流程为:当用户发现计算机出现异常现象,怀疑可能被病毒感染 → 具有一定反病毒知识的用户将可疑文件通过邮件等途径发送至反病毒公司 → 反病毒公司收到可疑文件后,由病毒分析工程师进行人工分析 → 如果认定是病毒,则从病毒代码中提取该病毒的特征码,然后制作升级程序并将其放在互联网上 → 最后,待用户升级反病毒软件后,才能对这个病毒进行查杀。但在用户升级之前,用户计算机上的反病毒产品无法阻止该病毒的感染和破坏。 目前,传统的反病毒技术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病毒挑战,黑客大规模批量制造各种以窃取商业秘密、虚拟财产、银行帐号等为目的的木马病毒,这类以营利为目的的新型病毒已成为当前病毒发展的主导趋势。黑客为了避免木马被杀毒软件发现,开发出多种简单易行的病毒免杀技术,无须重新编写病毒程序,只需经过简单地加壳、加花指令、定位并修改病毒特征码等技术方式的处理,很短时间内就可大规模批量制造出可逃避传统反病毒产品查杀的木马变种。 更为严峻的是,已经出现了自动加壳、自动免杀机,甚至还实现了商业化,病毒作者每天对其进行更新,升级速度甚至超过了杀毒软件。黑客利用这类工具自动生成的木马变种,往往能够躲过最新版杀毒软件的查杀。木马生产的“工业化、自动化”导致木马越来越难以被反病毒公司收集,或者在收集到这些木马前,这些木马已经有着较长的生存时间,已经给用户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据德国AV测试实验室介绍,2007年出现约550万个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恶意程序,反病毒公司每天需分析1.5万至2万个新病毒。这使反病毒公司的日均工作量增加至2006年的4倍,更是2005年的15倍。 传统反病毒技术“出现病毒—收集病毒—分析病毒—升级病毒库”的处理模式,尽管能够较好防范已知病毒,用户仍面临大量反病毒公司还未收集到的病毒以及每天数以万计新病毒的威胁,用户的信息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传统反病毒技术落后于病毒技术的步伐已是不争的事实,它已经不适应当前反病毒的需求,因此,广大计算机用户迫切需要一种可以自动查杀未知病毒的反病毒软件。 微点主动防御技术及其原理 既然反病毒工程师可以通过分析程序行为而准确判定一个程序是否是病毒,那么能否将这种分析判断过程自动化、程序化呢? XX认为,这种想法是可行的。微点主动防御技术正是根据这种思路设计而来:通过对病毒行为规律分析、归纳、总结,并结合反病毒专家判定病毒的经验,提炼成病毒识别规则知识库,模拟专家发现新病毒的机理,通过分布在操作系统的众多探针,动态监视所运行程序调用各种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的动作,将程序的一系列动作通过逻辑关系分析组成有意义的行为,再综合应用病毒识别规则知识,实现自动判定病毒。 反病毒专家刘旭在总结自己二十年来反病毒技术实践的基础上,在国际上率先创立了“监控并举、动态防护”的主动防御技术体系,开创性确立了主动防御产品的核心标准,即必须以具备动态仿真反病毒专家系统为先决条件,以自动准确判定未知病毒为基本诉求,以程序行为监控并举为机制保障。在刘旭的带领下,微点研发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首款可主动防御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的新一代反病毒软件——微点主动防御软件,采用了动态仿真反病毒专家系统,自动准确判定新病毒、程序行为监控并举、自动提取特征码实现多重防护、可视化显示监控信息五项核心技术,实现了对未知病毒的自主识别、明确报出和自动清除,有效克服了传统杀毒软件滞后于病毒的致命缺陷。 面对当前形形色色的主动防御概念,刘旭指出,与所有的反病毒技术一样,主动防御技术也必须要实现对程序的性质做出明确判定,是病毒,就应明确报警并提示用户发现病毒。如果只是对程序的单一动作报警,由用户自己判断这个动作是否具有威胁,就不是主动防御。这里所说的程序动作,是指反病毒软件监控到程序调用了Windows提供的某个API。API是Windows为程序开发提供的功能,正常程序可以使用,病毒也可以使用,也就是说API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如果仅仅依据程序的一个动作就报警,那么普通的用户实在难以判断这个动作究竟是否有害,更会感到无所适从,这显然不是广大计算机用户所需要的反病毒技术。
题目是木马病毒的攻击原理和防范的论文有谁可以写?
的危害很多人已经深有体会,相信很多人都曾遭受过电子邮
件的毒手。互联网上80%左右的流行病毒都是通过电子邮件传播的,我们相
对来讲对电子邮件病毒都有了一定的防范意识,知道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来防范邮件病毒。但同时,另外一种安全危险却被大家普遍忽视,那就是恶
意网页。
其实恶意网页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东西,甚至恶意网页的历史比电子邮件
病毒的时间都长,它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出现的,跟互联网同步发展;
恶意网页前些年不像现在这么普遍存在,同时恶意网页大多数是在一些个人
站点的页面上,访问的绝对数量不小,相对数量较少,同时恶意网页一般不
具备传染性,所以恶意网页的危害性没有象电子邮件病毒一样产生那么大的
危害。大部分是IE首页被修改等,但是自从“万花病毒”的出现改变了人们
对网页代码的看法。 从去年开始,恶意网页的危害性渐渐的爆发出来,很多用户受到恶意网
页的攻击,注册表被修改。恶意网页的比例上升的很快,到去年年底的时候
恶意网页的求救信已经基本和邮件病毒持平,远远超过电子邮件病毒,所以,
恶意网页已经成为互联网世界的头号敌人,虽然直接危害暂时还不能和电子
邮件相抗衡,但是恶意网页将会是一个长期存在,对互联网安全构成重大威
胁的新敌人,足以引起所有上网用户的重视。
网页恶意代码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它也和病毒一样是人为制造出
来的,早期的制造恶意代码的人大多数是出于个人目的,或是为了提高自己 网站的知名度、提高网站的浏览量,或者纯粹是一种恶作剧、一种破坏行为,
他们通过在其开通的网站主页源程序里加入几行具有破坏性的代码,当用户
打开网页进行浏览是能够修改用户的注册表,后果主要表现在IE默认主页被
修改,发展到后来出现了最有代表性的具有破坏性的网页恶意代码如“万花
病毒”和“混客绝情炸弹”。遭受恶意代码破坏的用户往往不清楚自己到底是
遭受到病毒的破坏还是黑客的攻击,往往手足无措。这个时候往往需要手动
修改注册表,而修改注册表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又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大多
数都会不知所措。本文以网络上常见的恶意代码病毒详细的介绍了各种恶意
代码的原理和预防、解决方法,使每一位朋友能解决在网络中遇到的问题。
剩下的在你消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