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测试

黑客技术,网络黑客,黑客教程,24小时接单的黑客网站,黑客QQ

木马病毒传播论文(木马的传播)

本文目录一览:

急求一份关于木马的分析与防范的毕业论文!

【我试下 ,O(∩_∩)O~,还请多指教】

提纲

一,计算机病毒的产生(分为 1, 2 3 点,第二点分为1 2 3 4小点)

二,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分五小点a b c d e)

三,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无害型,无危险型,危险型,非常危险型)

四,计算机病毒介绍(熊猫烧香,红色代码)

五,坚决抵制病毒,共创安全网络

《计算机病毒论文》

一,计算机病毒的产生

新的计算机病毒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传播速度之快和扩散之广,其原因决不是偶然的,除了与计算机应用环境等外部原因有关以外,主要是由计算机系统的内部原因所决定的

1.计算机系统自身的缺陷

计算机系统及其网络是一个结构庞大复杂的人机系统,分布地域广,涉及的系统内部因素及环境复杂。这无论在物理上还是在使用环境上都难以严格地统一标准、协议、控制、管理和监督。

2.人为的因素

计算机病毒是一段人为制造的程序。可以认为,病毒由以下几个原因产生:

①某些人为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自认为手段高明,编制了一些具有较高技巧,但破坏性不大的病毒;

②某些入偏离社会、法律或道德,以编制病毒来表示不满;

③某些人因受挫折,存有疯狂的报复心理,设计出一些破坏性极强的病毒,造成针对性的破坏;

④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计算机深入家庭,现在的青年一代被称作“在计算机中泡大”的一代,他们了解计算机,以编制并广泛传播病毒程序为乐,他们非法进入网络,以破获网络口令,窃取秘密资料为荣,这都给计算机系统带来了不安定因素;

3.计算机法制不健全

各国现有的法律和规定大都是在计算机“病毒’尚未肆虐和泛滥之前制定的,所以法律和规定中“病毒”均没有作为计算机犯罪而制定应有的处治条款,因此各国开始研究和制定或修走已有的计算机法规。

二,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a) 自我复制的能力。它可以隐藏在合法程序内部,随着人们的操作不断地进行自我复制。

(b) 它具有潜在的破坏力。系统被病毒感染后,病毒一般不即时发作,而是潜藏在系统中,等条件成熟后,便会发作,给系统带来严重的破坏。

(c) 它只能由人为编制而成。计算机病毒不可能随机自然产生,也不可能由编程失误造成。

(d) 它只能破坏系统程序,不可能损坏硬件设备。

(e) 它具有可传染性,并借助非法拷贝进行这种传染。三,计算机病毒的种类

根据病毒破坏的能力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无害型

除了传染时减少磁盘的可用空间外,对系统没有其它影响。

无危险型

这类病毒仅仅是减少内存、显示图像、发出声音及同类音响。

危险型,这类病毒在计算机系统操作中造成严重的错误。

非常危险型

这类病毒删除程序、破坏数据、清除系统内存区和操作系统中重要的信息。这些病毒对系统造成的危害,并不是本身的算法中存在危险的调用,而是当它们传染时会引起无法预料的和灾难性的破坏。由病毒引起其它的程序产生的错误也会破坏文件和扇区,这些病毒也按照他们引起的破坏能力划分。一些现在的无害型病毒也可能会对新版的DOS、Windows和其它操作系统造成破坏。例如:在早期的病毒中,有一个“Denzuk”病毒在360K磁盘上很好的工作,不会造成任何破坏,但是在后来的高密度软盘上却能引起大量的数据丢失。

下面着重介绍一两种病毒。

【熊猫烧香】

其实是一种蠕虫病毒的变种,而且是经过多次变种而来的。尼姆亚变种W(Worm.Nimaya.w),由于中毒电脑的可执行文件会出现“熊猫烧香”图案,所以也被称为“熊猫烧香”病毒。用户电脑中毒后可能会出现蓝屏、频繁重启以及系统硬盘中数据文件被破坏等现象。同时,该病毒的某些变种可以通过局域网进行传播,进而感染局域网内所有计算机系统,最终导致企业局域网瘫痪,无法正常使用,它能感染系统中exe,com,pif,src,html,asp等文件,它还能中止大量的反病毒软件进程并且会删除扩展名为gho的文件,该文件是一系统备份工具GHOST的备份文件,使用户的系统备份文件丢失。被感染的用户系统中所有.exe可执行文件全部被改成熊猫举着三根香的模样。

病毒会删除扩展名为gho的文件,使用户无法使用ghost软件恢复操作系统。“熊猫烧香”感染系统的.exe .com. f.src .html.asp文件,添加病毒网址,导致用户一打开这些网页文件,IE就会自动连接到指定的病毒网址中下载病毒。在硬盘各个分区下生成文件autorun.inf和setup.exe,可以通过U盘和移动硬盘等方式进行传播,并且利用Windows系统的自动播放功能来运行,搜索硬盘中的.exe可执行文件并感染,感染后的文件图标变成“熊猫烧香”图案。“熊猫烧香”还可以通过共享文件夹、系统弱口令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该病毒会在中毒电脑中所有的网页文件尾部添加病毒代码。一些网站编辑人员的电脑如果被该病毒感染,上传网页到网站后,就会导致用户浏览这些网站时也被病毒感染。据悉,多家著名网站已经遭到此类攻击,而相继被植入病毒。由于这些网站的浏览量非常大,致使“熊猫烧香”病毒的感染范围非常广,中毒企业和政府机构已经超过千家,其中不乏金融、税务、能源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单位。江苏等地区成为“熊猫烧香”重灾区。

这是中国近些年来,发生比较严重的一次蠕虫病毒发作。影响较多公司,造成较大的损失。且对于一些疏于防范的用户来说,该病毒导致较为严重的损失。

由于此病毒可以盗取用户名与密码,因此,带有明显的牟利目的。所以,作者才有可能将此病毒当作商品出售,与一般的病毒制作者只是自娱自乐、或显示威力、或炫耀技术有很大的不同。

另,制作者李俊在被捕后,在公安的监视下,又在编写解毒软件。

红色代码 面对“美丽莎”、“爱虫”等蠕虫病毒,媒体曾经大喊“狼来了”,然而人们感觉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是这次确实是真实的。红色代码II是大规模破坏和信息丢失的一个开始,而这种程度是我们前所未见的。对于我们所依赖的互联网结构而言,这是第一次重大的威胁—— 红色代码及其变异的危害

7月16日,首例红色代码病毒被发现,8月4日红色代码Ⅱ又被发现,它是原始红色代码蠕虫的变异,这些蠕虫病毒都是利用“缓存溢出”对其它网络服务器进行传播。红色代码及其变异红色代码Ⅰ和红色代码Ⅱ均是恶意程序,它们均可通过公用索引服务漏洞感染MicrosoftIISWeb服务器,并试图随机繁殖到其它MicrosoftIIS服务器上。最初原始的红色代码带有一个有效负载曾致使美国白宫网站服务器服务中断。红色代码Ⅱ比原来的红色代码I危险得多,因为它安装了通路可使任何人远程接入服务器并使用管理员权限执行命令,且行踪无法确定。红色代码Ⅱ带有不同的有效负载,它允许黑客远程监控网站服务器。来自主要网络安全厂商———赛门铁克公司的安全响应中心的全球请求救援信号表明,大量的网站服务器(IIS)受到了感染。这进一步说明,红色代码Ⅱ的危害性很强。令人恐怖的是,人们还发现这种蠕虫代码程序如此成功:一旦受到感染,人们只需扫描计算机的80端口就能发现大量危及安全的文件包,而无需已公布的病毒列表。尽管红色代码的危害性令人恐惧,但仍未引起舆论的深层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前一段时间媒体的报道并没有深层剖析原始红色代码蠕虫及其变异间的区别,媒体对报道这类病毒的深度也不够,这可能会使用户有一种已经安全的错觉,使得他们集中精力对付红色代码变种的劲头减弱,但是这种变异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原始蠕虫。如果用户没有对其WindowsNT或Windows2000服务器进行完全评估,它们可能更容易被入侵,从而导致瘫痪。这些Web服务器有良好的带宽,我们可以想象分布的服务机构中断会对带宽造成多么恶劣的影响。而且这些Web服务器与其它重要的系统如信用卡交易服务器和秘密文件等也有潜在的依赖关系,这将危及其它机器的安全。还要明确的是,一个易被红色代码攻击的系统不一定是运行之中的IIS。客户必须了解,当一个标准操作环境安装网站服务器时,微软操作环境默认安装,这一系统也因此容易受蠕虫攻击。除非用户明确设定关掉此类服务,或命令不初始安装IIS。测定一台服务器是否容易被攻击的唯一办法是评估其是否安装了IIS,假如是的话,最好采用修补方法或移开IIS予以补救。

红色代码可怕的原因揭秘

受红色代码Ⅱ感染的成百上千台机器都在互联网上做过广告,这使得黑客很容易就能得到大批受感染的机器名单,然后远程登陆到这些机器上,得到一个命令提示符,随后黑客便可在这些机器上任意执行所需命令了。此时,黑客极有可能利用这次机会来全面替代这些文件包。他们可能会使用自动录入工具退出并安装根源工具包(root包),发布拒绝服务代理到易感染红色代码的文件包,并对它们进行修改。实现这些非常简单,红色代码Ⅱ文件包宣布它们是易于攻入的,黑客不需要非法进入,他只需远程登录该进程并获得一个命令提示符,那么他便可为所欲为。所有这些黑客都可以用自己的电脑就能帮他完成———不断连接到存在安全隐患的文件包,安装根源工具包,进行修改,然后转向另一台机器。黑客可以堆积上千个根源文件包,每一个进程都是一个分布式的“拒绝服务”代理。一组300至500个分布式“拒绝服务”代理足以使一个大型互联网站点瘫痪。通常情况会看到黑客每次可以攻击10,000或更多的服务代理,这就意味着黑客可以使互联网的主要部分如ISP、主要供应商和多重互联网电子商务站点同时瘫痪。

由此可见,红色代码的真正危害在于单个流窜的黑客。拿暴动作为比喻,暴动中群众的心理是,一旦暴动展开,都想参与进去,因为人们可以用他自己以往不能独立采取的方式做想做的事情。有了红色代码Ⅱ蠕虫病毒,黑客会更加厚颜无耻,他们可以对更多的机器直接取得控制,因为文件包已经是易于攻入的了,并且被红色代码Ⅱ蠕虫病毒暴露在那里,安装根源工具包和拥有这些文件包也不再感觉是违背伦理的。总而言之,他们不用“破门而入”,只是“进入”而已。因为最艰苦的部分已经由蠕虫病毒完成了。而对防范者而言,一般用户都感觉旁若无人,因为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蠕虫病毒上,而没有放在到处流窜安装root包的单个黑客上。可以说,面对“美丽莎”、“爱虫”等蠕虫病毒,媒体曾经大喊“狼来了”,然而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是这次确实是真实的。红色代码II是大规模破坏和信息丢失的一个开始,而这种破坏程度是我们前所未见的。这对于我们所依赖的互联网结构而言,堪称是第一次重大的打击。

如何解除红色代码的武装

现在,广大的受害者都陷于未能对这些成百上千台机器进行修补而是进行操作系统重新安装的尴尬境地。此时受害者还不知道自己的机器上运行着什么。他们面临的选择只有两种:要么重新安装操作系统并进行修补;要么进行非常详尽的分析并安装补丁。但是是否我们肯定必须要这么做吗?修补这些文件包需要花费多长的时间?这样做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烦之又烦。任何处身在互联网环境中并享受服务的人都有责任采取合理的步骤来保护他们的系统,确保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好以及开销的合理。网络安全专家赛门铁克主张使用最佳实施方案作为控制风险的最有效途径。这意味着您的系统要与一整套基于80-20规则被验证后的系统设置保持统一。无论其是否通过最佳标准的审核,或是在实际设置过程中参照其它标准,每一个构造项目都会有一个业务成本。这也是80-20规则为何显得格外重要的原因,因为它能够识别一个系统所需的最重要转变是什么,比如说赛门铁克的ESM最佳实施策略。它将着重审核最关键的能够为您的安全投入带来收益的系统设置。80-20规则对于信息安全十分适用,它强调了您系统中80%危及安全的问题有20%来自于您系统的不合理构造。用学术的语言来说,这意味着保证补丁的及时更新、消除不必要的服务,以及使用强大的密码。对于消除红色代码病毒的举措方面,安全厂商大都是在病毒发作后,才开始对其围追堵截。与之相反的是只有赛门铁克一家在2001年6月20日发布了EnterpriseSecu�rityManager(ESM)可对IIS弱点做风险管理,利用它可阻止红色代码蠕虫。由于ESM的发布几乎正是在红色病毒被发现前一个月(在7/16/01),这使得ESM的用户能够在6月———红色蠕虫通过网络传播之前就可以评估和修补他们的系统而最终逃过了一劫。红色代码只是互联网威胁的一个开始,但是否每一次都能有厂商未雨绸缪推出最新产品,是否用户都能对即将到来的重大威胁保持高度警惕而提前防范,这就需要用户与厂商共同努力。

四,坚决抵制病毒,共创安全网络

自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人类便拥有了一项本能的思想——欲望。起初,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欲望,便残杀了一些不属于同类的生命;接着,人类在满足自己生活的欲望后,便想着去建立自己的势力、拥有自己的土地,从而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人类在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和钱财后,便对身心上的享受产生了兴趣,从而推进了科技的发展...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科技取得的极大成就,人类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便开始得不到满足,从而便创造了另一个空间——网络。

经历过这个空间内的各种风雨,才渐渐感觉到文明、道德的重要,只有让所有游览者共同维护空间内的安宁,共同创造空间内的诚信,才能在满足自己欲望的同时也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文明,你我共创。

希望对你有用,要给分啊~~~

题目是木马病毒的攻击原理和防范的论文有谁可以写?

的危害很多人已经深有体会,相信很多人都曾遭受过电子邮

件的毒手。互联网上80%左右的流行病毒都是通过电子邮件传播的,我们相

对来讲对电子邮件病毒都有了一定的防范意识,知道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来防范邮件病毒。但同时,另外一种安全危险却被大家普遍忽视,那就是恶

意网页。

其实恶意网页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东西,甚至恶意网页的历史比电子邮件

病毒的时间都长,它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出现的,跟互联网同步发展;

恶意网页前些年不像现在这么普遍存在,同时恶意网页大多数是在一些个人

站点的页面上,访问的绝对数量不小,相对数量较少,同时恶意网页一般不

具备传染性,所以恶意网页的危害性没有象电子邮件病毒一样产生那么大的

危害。大部分是IE首页被修改等,但是自从“万花病毒”的出现改变了人们

对网页代码的看法。 从去年开始,恶意网页的危害性渐渐的爆发出来,很多用户受到恶意网

页的攻击,注册表被修改。恶意网页的比例上升的很快,到去年年底的时候

恶意网页的求救信已经基本和邮件病毒持平,远远超过电子邮件病毒,所以,

恶意网页已经成为互联网世界的头号敌人,虽然直接危害暂时还不能和电子

邮件相抗衡,但是恶意网页将会是一个长期存在,对互联网安全构成重大威

胁的新敌人,足以引起所有上网用户的重视。

网页恶意代码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它也和病毒一样是人为制造出

来的,早期的制造恶意代码的人大多数是出于个人目的,或是为了提高自己 网站的知名度、提高网站的浏览量,或者纯粹是一种恶作剧、一种破坏行为,

他们通过在其开通的网站主页源程序里加入几行具有破坏性的代码,当用户

打开网页进行浏览是能够修改用户的注册表,后果主要表现在IE默认主页被

修改,发展到后来出现了最有代表性的具有破坏性的网页恶意代码如“万花

病毒”和“混客绝情炸弹”。遭受恶意代码破坏的用户往往不清楚自己到底是

遭受到病毒的破坏还是黑客的攻击,往往手足无措。这个时候往往需要手动

修改注册表,而修改注册表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又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大多

数都会不知所措。本文以网络上常见的恶意代码病毒详细的介绍了各种恶意

代码的原理和预防、解决方法,使每一位朋友能解决在网络中遇到的问题。

剩下的在你消息里

谁能提供特洛伊木马病毒的原理与清除论文的资料

“特洛伊木马”一词原指古希腊人所使用的木马,古希腊人利用木马潜入特洛伊城并最终将该城征服。而现在,对特洛伊木马的经典定义是指一种程序,这种程序伪装成合法软件,一旦运行将造成危害。木马本身不能够传播自己,这就将其与病毒和蠕虫区别开来。

现在,木马通常会隐匿地安装到计算机上,并且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秘密执行自身的恶意功能。现在的大多数犯罪软件都包含几类不同的木马程序,它们都是被精心设计,用以执行特定的恶意功能。最为普遍的有后门木马(通常会包含一个键盘记录器)、间谍木马、盗号木马以及代理木马。其中,代理木马能够将受感染计算机转化成为一个垃圾邮件发布机。

至于清 除。非专业人员,可以借助犯病毒软件,进行清除。

注意上网习惯,定期扫描,基本上不会中毒。

求一篇计算机木马原理及防御的论文

虽然绝大多数用户的计算机中都安装了各种品牌的反病毒软件,但令人遗憾的是,用户所面临的病毒危害并没有因此显著降低,反而呈现了上升趋势。根据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2007年中国计算机病毒疫情调查技术分析报告》,截止2007年6月,我国计算机病毒感染率高达91.47%,与前两年相比又出现了较大的反弹。传统反病毒技术已不再适应当前反病毒的需求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

传统反病毒技术——特征码扫描技术,其核心思想是反病毒公司从病毒体代码中,人工提取出病毒的特征码,然后由反病毒产品将被查对象与病毒特征码进行比对,如果被查对象中含有某个病毒的特征码就将其报为病毒。

反病毒公司已经提取特征码的病毒称为已知病毒,未提取特征码的病毒就称为未知病毒。特征码扫描技术依赖于从病毒体中提取的特征码,未获得病毒体就无法取得特征码。其技术原理决定了,特征码扫描技术只能识别已知病毒,不能防范未知病毒。

传统反病毒技术的流程为:当用户发现计算机出现异常现象,怀疑可能被病毒感染 → 具有一定反病毒知识的用户将可疑文件通过邮件等途径发送至反病毒公司 → 反病毒公司收到可疑文件后,由病毒分析工程师进行人工分析 → 如果认定是病毒,则从病毒代码中提取该病毒的特征码,然后制作升级程序并将其放在互联网上 → 最后,待用户升级反病毒软件后,才能对这个病毒进行查杀。但在用户升级之前,用户计算机上的反病毒产品无法阻止该病毒的感染和破坏。

目前,传统的反病毒技术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病毒挑战,黑客大规模批量制造各种以窃取商业秘密、虚拟财产、银行帐号等为目的的木马病毒,这类以营利为目的的新型病毒已成为当前病毒发展的主导趋势。黑客为了避免木马被杀毒软件发现,开发出多种简单易行的病毒免杀技术,无须重新编写病毒程序,只需经过简单地加壳、加花指令、定位并修改病毒特征码等技术方式的处理,很短时间内就可大规模批量制造出可逃避传统反病毒产品查杀的木马变种。

更为严峻的是,已经出现了自动加壳、自动免杀机,甚至还实现了商业化,病毒作者每天对其进行更新,升级速度甚至超过了杀毒软件。黑客利用这类工具自动生成的木马变种,往往能够躲过最新版杀毒软件的查杀。木马生产的“工业化、自动化”导致木马越来越难以被反病毒公司收集,或者在收集到这些木马前,这些木马已经有着较长的生存时间,已经给用户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据德国AV测试实验室介绍,2007年出现约550万个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恶意程序,反病毒公司每天需分析1.5万至2万个新病毒。这使反病毒公司的日均工作量增加至2006年的4倍,更是2005年的15倍。

传统反病毒技术“出现病毒—收集病毒—分析病毒—升级病毒库”的处理模式,尽管能够较好防范已知病毒,用户仍面临大量反病毒公司还未收集到的病毒以及每天数以万计新病毒的威胁,用户的信息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传统反病毒技术落后于病毒技术的步伐已是不争的事实,它已经不适应当前反病毒的需求,因此,广大计算机用户迫切需要一种可以自动查杀未知病毒的反病毒软件。

微点主动防御技术及其原理

既然反病毒工程师可以通过分析程序行为而准确判定一个程序是否是病毒,那么能否将这种分析判断过程自动化、程序化呢?

XX认为,这种想法是可行的。微点主动防御技术正是根据这种思路设计而来:通过对病毒行为规律分析、归纳、总结,并结合反病毒专家判定病毒的经验,提炼成病毒识别规则知识库,模拟专家发现新病毒的机理,通过分布在操作系统的众多探针,动态监视所运行程序调用各种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的动作,将程序的一系列动作通过逻辑关系分析组成有意义的行为,再综合应用病毒识别规则知识,实现自动判定病毒。

反病毒专家刘旭在总结自己二十年来反病毒技术实践的基础上,在国际上率先创立了“监控并举、动态防护”的主动防御技术体系,开创性确立了主动防御产品的核心标准,即必须以具备动态仿真反病毒专家系统为先决条件,以自动准确判定未知病毒为基本诉求,以程序行为监控并举为机制保障。在刘旭的带领下,微点研发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首款可主动防御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的新一代反病毒软件——微点主动防御软件,采用了动态仿真反病毒专家系统,自动准确判定新病毒、程序行为监控并举、自动提取特征码实现多重防护、可视化显示监控信息五项核心技术,实现了对未知病毒的自主识别、明确报出和自动清除,有效克服了传统杀毒软件滞后于病毒的致命缺陷。

面对当前形形色色的主动防御概念,刘旭指出,与所有的反病毒技术一样,主动防御技术也必须要实现对程序的性质做出明确判定,是病毒,就应明确报警并提示用户发现病毒。如果只是对程序的单一动作报警,由用户自己判断这个动作是否具有威胁,就不是主动防御。这里所说的程序动作,是指反病毒软件监控到程序调用了Windows提供的某个API。API是Windows为程序开发提供的功能,正常程序可以使用,病毒也可以使用,也就是说API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如果仅仅依据程序的一个动作就报警,那么普通的用户实在难以判断这个动作究竟是否有害,更会感到无所适从,这显然不是广大计算机用户所需要的反病毒技术。

2005年,微点主动防御软件研制成功,开创了国际反病毒技术发展的一个崭新时代,主动防御技术成为下一代反病毒核心技术已成为国际反病毒公司的广泛共识。

经历了近三年不同寻常的超长时间公开测试,经历了数百万用户的大规模测试和使用,今天,微点主动防御软件产品以其更稳定、更成熟的优异品质迎接全球用户的考验。微点主动防御软件获得了用户广泛青睐,用户对其技术的先进性特别是防范未知病毒的能力普遍给予高度评价。

目前,作为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微点主动防御技术依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微点主动防御的简介,也挺有论文性质的

谁能给我一篇木马病毒防范与查杀的论文?谢谢

最近有朋友问我什么杀毒软件好,360还是瑞星呢?MCAfee呢 ?下面我就做简单的回答,让朋友们真正认识什么是那些所谓的“杀毒软件”?

曾经我也有过这样的疑问:

1.什么是病毒?

2.杀毒软件又是如何判定一个文件是不是病毒的?

3.为什么我装了杀毒软件可是仍然中毒?

相信经常接触电脑的你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吧

下面让我们逐步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简单的说,病毒就是一段具有破坏性的程序代码。这个范围比较广,通常包括普通病毒、蠕虫和特洛伊木马。三者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晰的。只要是你觉得对你有害的程序,都可以归为病毒。

不过我有一点提醒大家:“cy病毒”的破坏范围比较广泛,与现在网络界最强的病毒:木马和vs_cheidhsj功能一样强大,不过还比他们厉害一点点!!!

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我们这样做解释:

杀毒软件判定病毒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特征码匹配(这是主要的,市面上绝大多数杀软都使用这种技术。也就是说凡是有扫描技术的杀毒软件99%是特征码匹配。) 二是行为判断或者叫主动防御(从目前看比较好的是国产的杀毒软件:微点这两个概念我们会依次介绍并做个简单的分析对比。

特征码匹配:了解这个概念首先必须明确什么叫特征码?这里我们举个小例子。你说你为什么能分辨出谁是你的朋友,谁又是你的家人呢?你会说:他们长得不一样啊!对,他们长得不一样用计算机的语言说就是他们的特征不同。而程序的特征表现形式就是特征码。反病毒专家从病毒样本中提取病毒的特征码并加入病毒库,这样我们在升级后就可以查杀这种病毒了。

不过cy病毒经过本人的几万次测试,瑞星、360、江民、金山毒霸……等等,这些杀毒软件都是杀不出来的。而且美国空房部颁发的文件粉碎器,也粉碎不了!!!(O(∩_∩)O哈哈~ 大家知道升级的必要性了吧)。

但是显而易见,这种方法有很多缺陷。比如人可能长得一摸一样,所以使用特征码检测病毒也存在误报的现象(前一段时间黑防网站发生了“伪挂马事件”,就是个典型)。我们只有先发现了病毒,然后才能提取特征码,这就决定了我们防御的滞后性。一个很常见的情况是,你在升级过杀毒软件后才能扫描出木马(升级!升级!!)。可这时,你已经中毒了。

另外如果你的父母进行了整容(呵呵 比喻而已),可能你就不认识了;病毒也是如此。如果病毒的制造者修改了病毒的特征码,杀毒软件就不认识病毒了,当然就查不出来了(看到这你能想到什么? 木马过免杀的原理 懂了吧 !)。这种让病毒不被杀毒软件查杀的技术就是黑客口中的“免杀”。免杀技术的流行使很多杀毒软件形同虚设。很多病毒开始使用随机自变异来逃避杀毒软件的检测。熊猫烧香是一个不错的案例,很多人(程序员、骇客)甚至用“伟大”一词,来形容李俊。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思路。“熊猫烧香”、“金猪报喜”等事件让人们看到了传统杀毒软件的缺陷,人们在寻找一种更好的方法来从根本上防止病毒,基于这种想法,行为判断技术(即主动防御)出现了。

行为判断技术:通过程序的行为来对病毒加以区分。我们都知道:病毒和正常的软件的行为是不一样的。所以一个有经验的反病毒专家仅仅需要看到一个程序的开头几行代码就可能分辨出它是不是病毒。这样,我们需要一个拟真型的反病毒专家。他可以通过程序的行为来区分病毒,而不是程序本身,大大降低了误报率。同时,程序可能有千万种,但是程序的行为却是有数的(这可能比较难以理解,但你想想,程序可以实现很多功能。不过再多的功能不也是程序员一点一点写出来的么?这像是做数学题一样,变化再多,最后还离不开那十个阿拉伯数字)。病毒制造者绞尽脑汁想出一种传播方法,而我们的反病毒专家只需要截获一个样本就可以彻底堵死他的传播途径。我们在根本上变成了以逸待劳。更何况,突破的思路是很难的。圈子内的人不是10W叫卖能过微点的木马么?由此可以看出,行为判断技术是未来杀毒软件的发展方向。

求一篇关于计算机病毒的论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目前计算机病毒几乎已经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近乎家喻户晓,只要接触过计算机的都能碰上它。你说它有多恐怖,也不是。但它总也挥之不去,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给计算机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潜在的威胁。因此,为了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及网络信息的安全,研究对付计算机病毒的措施已刻不容缓同时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目前,病毒已成为困扰计算机系统安全和网络发展的重要问题,各行各业中的管理部门更是要增强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计算机病毒所带来的危害本文将通过我切身对计算机病毒的经历来阐述本人对计算机病 毒学的认识,结合参考文献加深对计算机病毒学的理解,以达到对计算机病毒能够防患于未然及普及这方面知识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 安全 防范

计算机病毒的主要来源:

1.搞计算机的人员和业余爱好者的恶作剧、寻开心制造出的病毒,例如像圆点一类的良性病毒。

  2.软件公司及用户为保护自己的软件被非法复制而采取的报复性惩罚措施。因为他们发现对软件上锁, 不如在其中藏有病毒对非法拷贝的打击大, 这更加助长了各种病毒的传播。

3.旨在攻击和摧毁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系统而制造的病毒----就是蓄意进行破坏。例如1987年底出现在以色列耶路撒冷西伯莱大学的犹太人病毒, 就是雇员在工作中受挫或被辞退时故意制造的。它针对性强, 破坏性大, 产生于内部, 防不胜防。

4.用于研究或有益目的而设计的程序, 由于某种原因失去控制或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计算机病毒的类型及特点:

归纳一下,计算机病毒有以下几种特点:一是隐蔽性强。病毒可以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感染计算机而不被人察觉,等到发现时,就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二是繁殖能力强。电脑一旦染毒,可以很快“发病”。三是传染途径广。可通过移动设备、有线和无线网络、硬件设备等多渠道自动侵入计算机中,并不断传染。四是潜伏期长。病毒可以长期潜伏在计算机系统而不发作,等达到激发条件后,就发作破坏系统。五是破坏力大。计算机病毒一旦发作,轻则干扰系统的正常运行,重则破坏磁盘数据、删除文件,甚至导致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瘫痪。

计算机病毒是通过复制自身从而感染其它程序的指令代码或程序。当染毒文件运行时,病毒也随之运行并自我复制来感染其它程序。不过,良性病毒没有恶意攻击性性的代码,只占用系统的资源,让系统运行减慢。但是对大多数的恶性病毒却是携带恶意攻击性的毒码,一旦被激发,即可感染和破坏。自80年代由莫里斯编写的第一个“蠕虫”病毒程序问世以来,世界上已出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病毒。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病毒,产生了以下几种主要病毒:

(一)系统病毒。系统病毒的前缀为:Win32、PE、Win95、W32、W95等。这些病毒的一般公有的特性是可以感染windows操作系统的 *.exe 和 *.dll 文件,并通过这些文件进行传播。

(二)蠕虫病毒。蠕虫病毒的前缀是:Worm。这种病毒的公有特性是通过网络或者系统漏洞进行传播,很大部分的蠕虫病毒都有向外发送带毒邮件,阻塞网络的特性。比如冲击波(阻塞网络),小邮差(发带毒邮件)等。

(三)木马病毒、黑客病毒。木马病毒其前缀是:Trojan,黑客病毒前缀名一般为Hack。木马病毒的公有特性是通过网络或者系统漏洞进入用户的系统并隐藏,然后向外界泄露用户的信息,而黑客病毒则有一个可视的界面,能对用户的电脑进行远程控制。木马、黑客病毒往往是成对出现的现在这两种类型都越来越趋向于整合了。

(四)脚本病毒。脚本病毒的前缀是:Script。脚本病毒的公有特性是使用脚本语言编写,通过网页进行的传播的病毒,

(五)宏病毒。其实宏病毒是也是脚本病毒的一种,由于它的特殊性,因此在这里单独算成一类。宏病毒的前缀是:Macro,第二前缀是:Word、Word97、Excel、Excel97(也许还有别的)其中之一。

(六)后门病毒。后门病毒的前缀是:Backdoor。该类病毒的公有特性是通过网络传播,给系统开后门,给用户电脑带来安全隐患。

(七)病毒种植程序病毒。这类病毒的公有特性是运行时会从体内释放出一个或几个新的病毒到系统目录下,由释放出来的新病毒产生破坏。

(八)破坏性程序病毒。破坏性程序病毒的前缀是:Harm。这类病毒的公有特性是本身具有好看的图标来诱惑用户点击,当用户点击这类病毒时,病毒便会直接对用户计算机产生破坏。

(九)玩笑病毒。玩笑病毒的前缀是:Joke。也称恶作剧病毒。这类病毒的公有特性是本身具有好看的图标来诱惑用户点击,实病毒并没有对用户电脑进行任何破坏。

(十)捆绑机病毒。捆绑机病毒的前缀是:Binder。这类病毒的公有特性是病毒作者会使用特定的捆绑程序将病毒与一些应用程序如QQ、IE捆绑起来,表面上看是一个正常的文件,当用户运行这些捆绑病毒时,会表面上运行这些应用程序,然后隐藏运行捆绑在一起的病毒,从而给用户造成危害。

必然,随着信息技术的日后不断发达,肯 定会产生新型的病毒。毕竟,我们知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本人 接触到计算机是初中那会, 伴随着计算机的认识也知道有计算机病毒 这玩意。真正受到病毒的破坏是 04 年,那时使用的是腾讯 QQ 聊天 工具,当时由于初步接触网络,防范意识相当薄弱,也可以说根本毫 无这病毒防患这方面的知识。当时病毒是通过 QQ 上的好友发送一张 图片。这时,只要你点击接受。那大小几十 KB 的文件就自动在你机 器后台执行。盗取上网帐号,造成财产的损失。然后,伴随的还有计 算机的运行缓慢等等一系列病后遗症。当时,深受其害的我,就开始 着手去关注这方面的知识。 现在回想起来, 其实那时的那病毒很简单, 防患起来更加容易。也许,这就是时间的魔力。 07 年,震惊国内的熊猫烧香病毒爆发。那时很清晰的记得正 值夏季。酷暑下,全国几百万受感染的计算机用户可谓是深受其害。 当然,我也正切身感受到了此病毒的危害。可爱却可恨的熊猫手持三 根燃烧的香做拜姿于桌面每个图标处。整个系统运行的极其缓慢。对 于我这种普通的网民而言危害到此为止。可是,对于众多商业用户及企事业单位用户就非常之杀伤了。造成了巨大财产损失。 因此,我更加去关注了并简单学习了计算机病毒这方面的知 识。

通过对这方面的兴趣爱好,我了解到,本人所遭受的病毒只 是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的其中一种:通过网络 这种传染扩散极快, 能在很短时间内传遍网络上的机器。 随着 Internet 的风靡,给病毒的传播又增加了新的途径,它的发 展使病毒可能成为灾难, 病毒的传播更迅速, 反病毒的任务更加艰巨。 Internet 带来两种不同的安全威胁,一种威胁来自文件下载,这些被 浏览的或是被下载的文件可能存在病毒。另一种威胁来自电子邮件。 大多数 Internet 邮件系统提供了在网络间传送附带格式化文档邮件的 功能,因此,遭受病毒的文档或文件就可能通过网关和邮件服务器涌 入企业网络。网络使用的简易性和开放性使得这种威胁越来越严重。 现在,我们还知道计算机病毒传播的途径还有以下几种:通过 软盘 通过使用外界被感染的软盘, 例如, 不同渠道来的系统盘、 来历不 明的软件、 游戏盘等是最普遍的传染途径。 由于使用带有病毒的软盘, 使机器感染病毒发病, 并传染给未被感染的“干净”的软盘。大量的软 盘交换, 合法或非法的程序拷贝, 不加控制地随便在机器上使用各种 软件造成了病毒感染、泛滥蔓延的温床。 通过硬盘传染也是重要的渠道, 由于带有病毒机器移到其它地方使 用、维修等, 将干净的软盘传染并再扩散。 通过光盘 因为光盘容量大,存储了海量的可执行文件,大量的病毒就有可 能藏身于光盘,对只读式光盘,不能进行写操作,因此光盘上的病毒 不能清除。以谋利为目的非法盗版软件的制作过程中,不可能为病毒 防护担负专门责任, 也决不会有真正可靠可行的技术保障避免病毒的 传入、传染、流行和扩散。当前,盗版光盘的泛滥给病毒的传播带来 了很大的便利。

 其次,我了解到病毒是 木马在计算机领域中,它是一种基于远程控制的黑客工具,具有隐蔽性和非授权性的特点。

所谓隐蔽性是指木马的设计者为了防止木马被发现,会采用多种手段隐藏木马,这样服务端即使发现感染了木马,由于不能确定其具体位置,往往只能望“马”兴叹。

所谓非授权性是指一旦控制端与服务端连接后,控制端将享有服务端的大部分操作权限,包括修改文件,修改注册表,控制鼠标,键盘等等,而这些权力并不是服务端赋予的,而是通过木马程序窃取的。

从木马的发展来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最初网络还处于以UNIX平台为主的时期,木马就产生了,当时的木马程序的功能相对简单,往往是将一段程序嵌入到系统文件中,用跳转指令来执行一些木马的功能,在这个时期木马的设计者和使用者大都是些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网络和编程知识。

而后随着WINDOWS平台的日益普及,一些基于图形操作的木马程序出现了,用户界面的改善,使使用者不用懂太多的专业知识就可以熟练的操作木马,相对的木马入侵事件也频繁出现,而且由于这个时期木马的功能已日趋完善,因此对服务端的破坏也更大了。所以木马发展到今天,已经无所不用其极,一旦被木马控制,你的电脑将毫无秘密可言。

鉴于此,我总结了一下几点需要注意的:

1. 建立良好的安全习惯 例如:对一些来历不明的邮件及附件不要打开,不要上一些不太 了解的网站、不要执行从 Internet 下载后未经杀毒处理的软件等, 这些必要的习惯会使您的计算机更安全。

2. 关闭或删除系统中不需要的服务 默认情况下,许多操作系统会安装一些辅助服务,如 FTP 客户 端、Telnet 和 Web 服务器。这些服务为攻击者提供了方便,而又 对用户没有太大用处, 如果删除它们, 就能大大减少被攻击的可能性。

3. 经常升级安全补丁 据统计,有 80%的网络病毒是通过系统安全漏洞进行传播的, 象蠕虫王、冲击波、震荡波等,所以我们应该定期到微软网站去下载 最新的安全补丁,以防范未然。

4. 使用复杂的密码 有许多网络病毒就是通过猜测简单密码的方式攻击系统的, 因此 使用复杂的密码,将会大大提高计算机的安全系数。

5. 迅速隔离受感染的计算机 当您的计算机发现病毒或异常时应立刻断网, 以防止计算机受到 更多的感染,或者成为传播源,再次感染其它计算机。

6. 了解一些病毒知识 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新病毒并采取相应措施, 在关键时刻使自己 的计算机免受病毒破坏。如果能了解一些注册表知识,就可以定期看 一看注册表的自启动项是否有可疑键值;如果了解一些内存知识,就 可以经常看看内存中是否有可疑程序。

7. 最好安装专业的杀毒软件进行全面监控 在病毒日益增多的今天,使用杀毒软件进行防毒,是越来越经济 的选择,不过用户在安装了反病毒软件之后,应该经常进行升级、将 一些主要监控经常打开(如邮件监控)、 内存监控等、 遇到问题要上报, 这样才能真正保障计算机的安全。

8. 用户还应该安装个人防火墙软件进行防黑 由于网络的发展,用户电脑面临的黑客攻击问题也越来越严 重,许多网络病毒都采用了黑客的方法来攻击用户电脑,因此,用户 还应该安装个人防火墙软件,将安全级别设为中、高,这样才能有效 地防止网络上的黑客攻击。

小结:

四、结束语

通过上文本人结合自身于计算机使用经历,感怀计算机病小结毒。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切身感受。继而得知以后的路还 很长,我们必须不断努力学习,不断与计算机病毒做斗争。相信未来 的计算机病毒会更加厉害,防不胜防。但是,更加相信邪不胜正,总 有解决它的办法。尽管现在的病毒种类各种各样,杀毒软件也比较先进。但病毒的更新,换代速度也非常之快,我们不要掉以轻心。要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才能在计算机病毒的防护方面做到尽量避免损失。

  • 评论列表:
  •  黑客技术
     发布于 2022-07-09 09:19:15  回复该评论
  • 有善恶之分。如果仅仅依据程序的一个动作就报警,那么普通的用户实在难以判断这个动作究竟是否有害,更会感到无所适从,这显然不是广大计算机用户所需要的反病毒技术。 2005年,微点主动防御软件研制成功,开创了国际反病毒技术发展的一个崭新时代,主动防御技术成为下一代反病毒核心技术
  •  黑客技术
     发布于 2022-07-09 08:55:18  回复该评论
  • 的滞后性。一个很常见的情况是,你在升级过杀毒软件后才能扫描出木马(升级!升级!!)。可这时,你已经中毒了。另外如果你的父母进行了整容(呵呵 比喻而已),可能你就不认识了;病毒也是如此。如果病毒的制造者修改了病毒的特征码,杀毒软件就不认识病毒了,当然

发表评论:

«    2025年1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文章归档
标签列表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