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叫做木马病毒
木马和病毒都是一种人为的程序,都属于电脑病毒,为什么木马要单独提出来说内?大家都知道以前的电脑病毒的作用,其实完全就是为了搞破坏,破坏电脑里的资料数据,除了破坏之外其它无非就是有些病毒制造者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进行的威慑和敲诈勒索的作用,或为了炫耀自己的技术. "木马"不一样,木马的作用是赤裸裸的偷偷监视别人和盗窃别人密码,数据等,如盗窃管理员密码-子网密码搞破坏,或者好玩,偷窃上网密码用于它用,游戏帐号,股票帐号,甚至网上银行帐户等.达到偷窥别人隐私和得到经济利益的目的.所以木马的作用比早期的电脑病毒更加有用.更能够直接达到使用者的目的!导致许多别有用心的程序开发者大量的编写这类带有偷窃和监视别人电脑的侵入性程序,这就是目前网上大量木马泛滥成灾的原因.鉴于木马的这些巨大危害性和它与早期病毒的作用性质不一样,所以木马虽然属于病毒中的一类,但是要单独的从病毒类型中间剥离出来.独立的称之为"木马"程序.
一般来说一种杀毒软件程序,它的木马专杀程序能够查杀某某木马的话,那么它自己的普通杀毒程序也当然能够杀掉这种木马,因为在木马泛滥的今天,为木马单独设计一个专门的木马查杀工具,那是能提高该杀毒软件的产品档次的,对其声誉也大大的有益,实际上一般的普通杀毒软件里都包含了对木马的查杀功能.如果现在大家说某某杀毒软件没有木马专杀的程序,那这家杀毒软件厂商自己也好象有点过意不去,即使它的普通杀毒软件里当然的有杀除木马的功能.
还有一点就是,把查杀木马程序单独剥离出来,可以提高查杀效率,现在很多杀毒软件里的木马专杀程序只对木马进行查杀,不去检查普通病毒库里的病毒代码,也就是说当用户运行木马专杀程序的时候,程序只调用木马代码库里的数据,而不调用病毒代码库里的数据,大大提高木马查杀速度.我们知道查杀普通病毒的速度是比较慢的,因为现在有太多太多的病毒.每个文件要经过几万条木马代码的检验,然后再加上已知的差不多有近10万个病毒代码的检验,那速度岂不是很慢了.省去普通病毒代码检验,是不是就提高了效率,提高了速度内? 也就是说现在好多杀毒软件自带的木马专杀程序只查杀木马而一般不去查杀病毒,但是它自身的普通病毒查杀程序既查杀病毒又查杀木马!
木马和病毒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它的传播性,程序本身自己就可以传播,比如说插一个U盘有病毒,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把这个病毒程序自动复制到你的U盘上,这是病毒本身就具备这种能力,但是木马通常不具备这种能力,木马是需要靠欺骗的手法让中木马的人去运行,诱骗你去下载,或者直接干脆给你说欺骗的工具,我这儿有一个好玩儿的软件,有一些什么功能发给你,木马是不能自动的进行传播,需要利用特殊的途径。
第二个特点就是隐蔽性,木马的隐蔽性要远比病毒的隐蔽性好很多,因为病毒入侵之后可以很方便的能观察到你机器当中有一些什么样的限制,你能感觉到你的机器中毒。木马入侵之后,大多数情况下,木马入侵之后普通用户感觉不到任何的异常,不会把你的系统性能变低,我们在前一段时间发现终结者的病毒非常的多见,我们检查到通过日志的判断,还有收集的信息来看这种病毒非常的猖獗,我们了解到很多普通用户在他的电脑上已经找不出来这种病毒,找出来的木马都是没有感觉的,杀毒软件不能用了他都感觉不到。所以木马的隐蔽性很好。
木马病毒恶意软件,它总规都是软件,软件都是由一些开发工具来写的,可能涉及到各种各样的语言,也有一些是高级语言,编写病毒的人只要他想做,一个学软件的人很容易就能写出一个病毒。
U盘一旦中了木马病毒,是不是一插在电脑上就会有病毒在电脑里疯狂复制??我怕把电脑弄坏了
你电脑先不要插U盘,在控制面板——》硬件—自动播放,把里面的划勾选项改为不作操作,然后确定。
插上U盘(切忌不要打开U盘),再用一个杀毒软件(譬如360系统急救箱、木马清道夫、卡巴斯基(特别提醒:现在流行一个1Kb快捷方式病毒要使用1Kb快捷方式病毒专杀))对U盘联网杀毒,杀好后记得(不要拔下U盘)重启!
一般的病毒就OK啦。
再开机后记得用右键安全打开查看是否还有病毒。
什么是木马病毒
木马病毒源自古希腊特洛伊战争中著名的“木马计”而得名,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伪装潜伏的网络病毒,等待时机成熟就出来害人。
传染方式:通过电子邮件附件发出,捆绑在其他的程序中。
病毒特性:会修改注册表、驻留内存、在系统中安装后门程序、开机加载附带的木马。
木马病毒的破坏性:木马病毒的发作要在用户的机器里运行客户端程序,一旦发作,就可设置后门,定时地发送该用户的隐私到木马程序指定的地址,一般同时内置可进入该用户电脑的端口,并可任意控制此计算机,进行文件删除、拷贝、改密码等非法操作。
防范措施:用户提高警惕,不下载和运行来历不明的程序,对于不明来历的邮件附件也不要随意打开。
电脑中了木马病毒,怎么把重要文件复制出来?
可以直接复制文件,一般木马不会感染文件,只会盗取个人信息。
查看自己的电脑中是否有木马病毒
1、集成到程序中
其实木马病毒也是一个服务器-客户端程序,它为了不让用户能轻易地把它删除,就常常集成到程序里,一旦用户激活木马病毒程序,那么木马病毒文件和某一应用程序捆绑在一起,然后上传到服务端覆盖原文件,这样即使木马病毒被删除了,只要运行捆绑了木马病毒的应用程序,木马病毒又会被安装上去了。绑定到某一应用程序中,如绑定到系统文件,那么每一次Windows启动均会启动木马病毒。
2、隐藏在配置文件中
木马病毒实在是太狡猾,知道菜鸟们平时使用的是图形化界面的操作系统,对于那些已经不太重要的配置文件大多数是不闻不问了,这正好给木马病毒提供了一个藏身之处。而且利用配置文件的特殊作用,木马病毒很容易就能在大家的计算机中运行、发作,从而偷窥或者监视大家。不过,现在这种方式不是很隐蔽,容易被发现,所以在Autoexec.bat和Config.sys中加载木马病毒程序的并不多见,但也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哦。
3、潜伏在Win.ini中
木马病毒要想达到控制或者监视计算机的目的,必须要运行,然而没有人会傻到自己在自己的计算机中运行这个该死的木马病毒。当然,木马病毒也早有心理准备,知道人类是高智商的动物,不会帮助它工作的,因此它必须找一个既安全又能在系统启动时自动运行的地方,于是潜伏在Win.ini中是木马病毒感觉比较惬意的地方。大家不妨打开Win.ini来看看,在它的[windows]字段中有启动命令“load=”和“run=”,在一般情况下“=”后面是空白的,如果有后跟程序,比方说是这个样子:run=c:\\windows\\file.exeload=c:\\windows\\file.exe
这时你就要小心了,这个file.exe很可能是木马病毒哦。
4、伪装在普通文件中
这个方法出现的比较晚,不过现在很流行,对于不熟练的windows操作者,很容易上当。具体方法是把可执行文件伪装成图片或文本----在程序中把图标改成Windows的默认图片图标,再把文件名改为*.jpg.exe,由于默认设置是\"不显示已知的文件后缀名\",文件将会显示为*.jpg,不注意的人一点这个图标就中木马病毒了。
5、内置到注册表中
上面的方法让木马病毒着实舒服了一阵,既没有人能找到它,又能自动运行,真是快哉!然而好景不长,人类很快就把它的马脚揪了出来,并对它进行了严厉的惩罚!但是它还心有不甘,总结了失败教训后,认为上面的藏身之处很容易找,现在必须躲在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地方,于是它想到了注册表!的确注册表由于比较复杂,木马病毒常常喜欢藏在这里快活,赶快检查一下,有什么程序在其下,睁大眼睛仔细看了,别放过木马病毒哦: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下所有以“run”开头的键值;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下所有以“run”开头的键值;HKEY-USERS\\.Default\\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下所有以“run”开头的键值。
6、在System.ini中藏身
木马病毒真是无处不在呀!什么地方有空子,它就往哪里钻!这不,Windows安装目录下的System.ini也是木马病毒喜欢隐蔽的地方。还是小心点,打开这个文件看看,它与正常文件有什么不同,在该文件的[boot]字段中,是不是有这样的内容,那就是shell=Explorer.exefile.exe,如果确实有这样的内容,那就不幸了,因为这里的file.exe就是木马病毒服务端程序!另外,在System.ini中的[386Enh]字段,要注意检查在此段内的“driver=路径\\程序名”,这里也有可能被木马病毒所利用。再有,在System.ini中的[mic]、[drivers]、[drivers32]这三个字段,这些段也是起到加载驱动程序的作用,但也是增添木马病毒程序的好场所,现在该知道也要注意这里喽。
7、隐形于启动组中
有时木马病毒并不在乎自己的行踪,它更注意的是能否自动加载到系统中,因为一旦木马病毒加载到系统中,任用什么方法都无法将它赶跑(哎,这木马病毒脸皮也真是太厚),因此按照这个逻辑,启动组也是木马病毒可以藏身的好地方,因为这里的确是自动加载运行的好场所。动组对应的文件夹为:C:\\windows\\startmenu\\programs\\startup,在注册表中的位置: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 Explorer\\ShellFoldersStartup=\"C:\\windows\\startmenu\\programs\\startup\"。要注意经常检查启动组哦!
8、隐蔽在Winstart.bat中
按照上面的逻辑理论,凡是利于木马病毒能自动加载的地方,木马病毒都喜欢呆。这不,Winstart.bat也是一个能自动被Windows加载运行的文件,它多数情况下为应用程序及Windows自动生成,在执行了Win.com并加载了多数驱动程序之后开始执行(这一点可通过启动时按F8键再选择逐步跟踪启动过程的启动方式可得知)。由于Autoexec.bat的功能可以由Winstart.bat代替完成,因此木马病毒完全可以像在Autoexec.bat中那样被加载运行,危险由此而来。
9、捆绑在启动文件中
即应用程序的启动配置文件,控制端利用这些文件能启动程序的特点,将制作好的带有木马病毒启动命令的同名文件上传到服务端覆盖这同名文件,这样就可以达到启动木马病毒的目的了。
10、设置在超级连接中
木马病毒的主人在网页上放置恶意代码,引诱用户点击,用户点击的结果不言而喻:开门揖盗!奉劝不要随便点击网页上的链接,除非了解它,信任它,为它死了也愿意等等。
下面再看木马病毒的清除方法
1、检查注册表中RUN、RUNSERVEICE等几项,先备份,记下可以启动项的地址,再将可疑的删除。
2、删除上述可疑键在硬盘中的执行文件。
3、一般这种文件都在WINNT,SYSTEM,SYSTEM32这样的文件夹下,他们一般不会单独存在,很可能是有某个母文件复制过来的,检查C、D、E等盘下有没有可疑的.exe,.com或.bat文件,有则删除之。
4、检查注册表HKEY_LOCAL_MACHINE和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Main中的几项(如LocalPage),如果被修改了,改回来就可以。
5、检查HKEY_CLASSES_ROOT\\inifile\\shell\\open\\command和HKEY_CLASSES_ROOT\\txtfile\\shell\\open\\command等等几个常用文件类型的默认打开程序是否被更改。这个一定要改回来。很多病毒就是通过修改.txt,.ini等的默认打开程序让病毒“长生不老,永杀不尽”的。
怎么彻底清除特洛伊木马病毒
其实这样的问题很简单也很容易解决,但是需要一点病毒的基础知识,在下不才,提示一些注意的方面,旨在给新手一些提醒,并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请各位DX以及老前辈们不吝赐教。现在,请各位听我慢慢道来。
早在win95盛行的年代,流行在机器上的病毒,也不过就是一些文件型病毒和引导区型病毒,最大的破坏效果也就是导致系统运行变慢、文件不能运行,遇到BT一点的,还会删除或者格式化硬盘和破坏硬盘分区表。那时的网络没有现在这样普及,个人上网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NTFS分区也没有应用到个人家庭的PC中(仅仅在NT操作系统中应用)。所以那个时候病毒也没有现在这样厉害,在传播性和杀伤程度上都不如现在,也没有很多的木马病毒,最多也就是“冰河木马”和“ BO ”。但是由于他们的病毒机制和语言编写方面的原因,导致他们的客户端隐蔽性不好,可以在按下“ctrl+alt+del”键的时候,被用户发现运行在内存中。对于注册表的修改,也仅仅限于修改启动项目,使自己可以开机加载。在那个年代,我们防范病毒的意识也仅仅停留在D版软件和软盘的使用方面。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当时学校机房的老师不允许使用自己的软盘时的情景――脸拉的老长,在每个人身边渡来渡去的,要是被发现谁偷偷使用,轻者遭到横眉冷对,重者会被“驱逐出境”。而且在不了解内情的情况下,还会遭到“千夫指”――众多同学认为你是害群之马,抛以鄙夷的眼光。(其实是老师生气,不许玩那时经典的、盼望以久的、打发时间的好游戏-“玛力兄弟”)
在那个时候杀毒也显得是那么简单(技术方面)的事情,插入张D版的K***的软盘(那时玩电脑的人手一张,代替计算机系学生证了),启动机器,一阵硬盘配合小喇叭(那时没有音箱)“滴、滴..”的声音响过,和满屏幕的“found xxxx virus ,killed!!不停的闪过,病毒就解决完了。
但是现在的病毒远远没有那么简单,不论是传播方法还是杀伤力,都更胜一筹。由于操作系统的不断升级(98--98se--me--2000--xp),病毒也在不断的升级。过去DOS下的引导区病毒已经不是病毒世界的中心(有消息说最近引导型病毒有回升的趋势),开始发展到以木马病毒为主的局面。由于现在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几乎每个人都可以上网,所以给病毒带来了传播的“温床”。以哲学角度看问题,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事物个有利弊么),唯有加紧防范。而现在的木马病毒远非最初的“冰河”和“BO”那么简单。开后门、监听端口、自我隐藏、复制、偷取游戏密码、银行、股票账号及机器上其他重要信息、恶意删除文件、甚至是偷偷干掉正在运行的各种实时杀毒监控程序……等等,让我们感到防不胜防。
最初的木马不过是通过文件合并器合并成其他类型的文件引诱用户运行或者D版软件盘上本身携带,通过邮件传播的都很少。但是现在的网络安全随着我们网络更加平民化显得更加脆弱。多少年前,我们从没有想到过浏览一个网站,就会使机器中毒的事情,现在层出不穷、笔笔皆是。(很多网友莫名其妙的中毒也是由于此类恶意网站所至)如何防范网络安全,如何使自己免受病毒困扰,成了现在每个人关心的话题。毕竟病毒带给我们的损失太大了。当年CIH病毒肆虐的时候导致主板报废的消息,震惊了多少业界人士。
在这里我提醒大家注意的一点就是:“千万不要以为杀毒软件是万能的,有了正版杀毒软件和最新病毒库就‘无敌'了!”这是极其错误的概念。毕竟病毒数据库都是在出现新病毒之后,分析出病毒代码填充的,才可以查杀。万一哪天“横走江湖”的你正好“倒霉”,遇见“新品种”,偏偏又是一个“狠角”%#……^#¥^#%#…… 恐怕到时候预哭无泪啊!杀毒软件永远是跑在病毒后面的“追捕”,而不是预知灾难和未来的“先知”。先有鸡和先有蛋的问题也许我们永远也弄不清楚,但是病毒和杀毒软件两者,永远是病毒在先!请大家时刻注意自我安全防范。谨记!!
病毒的简单发展和危害,我想给大家介绍的差不多了,接着就是要回答大家提出的为什么有些病毒“杀不掉”或者“再次回来”这个问题。其实这两个问题涉及的完全是同一个方面,就是是如何杀毒?别笑,杀毒不是每个人都会的。有人认为“不就是简单的WIN操作么?在windows下运行瑞星就可以了,我常常那么杀,也没有什么问题啊?”实际非也。我只能说那是你老兄运气好,运气不好的可是大多数。绝对不要在带毒环境下杀毒,那样做几乎是零效果。
现在拥有电脑的朋友们,很多没有经历过DOS时代(绝非以老卖老),仅仅是在图形桌面和鼠标点击下成长的,所以对于引导区、病毒的传染、复制方面不是很了解,有的甚至跟本就不了解。甚至是谈“毒”色变,把机器一切不正常现象都归于-“是有病毒了吧?”非也,告诉大家病毒很简单,人做的程序而已,别怕。其实病毒机理无非就是“感染-》优先运行-》自我复制-》隐藏、破坏-》传播”几个步骤。熟悉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知道,杀毒到底要从什么方面入手。先就简单的说说病毒的感染和传播方法。
1、 引导区型病毒 感染启动扇区(包括软盘),在每次开机时读区引导区也就激活了病毒 加入内存。传播方式是通过软盘的读写。
2、 文件型病毒 感染 .exe \.com为扩展名的可执行文件,常驻内存,感染此后加载到内存的应用程序。修改程序文件,导致文件不能使用。
3、 破坏型病毒 恶意删除文件或者格式化硬盘,第一时间加入内存,实行破坏活动
4、 木马型病毒 自我复制、自我隐藏、开机加载、窃取破坏于一身的病毒
5、 恶意网站 通过恶意代码和IE漏洞侵害用户,偷偷下载和运行带有木马的程序
剩下的宏病毒和脚本病毒先不讨论
不难发现,所有病毒的感染方式都是以第一时间占领机器,取得领导权,并且常驻内存,感染所有今后进入内存的程序为目的。所以对他们下手,也就有了初步的思路。这就是你和病毒之间,到底谁能先拥有机器的“领导权”问题。如果先让病毒占领机器,无疑你就是“攻击战”,攻击战看似简单,但是可惜和病毒使用的武器是同一个东东――“你的爱机”。如果你的爱机先听了病毒的指挥,恐怕攻击战不好打啊,既要夺“武器”,又要“擒贼首”,太被动了。有的时候,爱机跟本不会帮你解决问题,就是因为病毒先占领了机器。
举个例子,比如很多时候,我们杀毒时遇见“文件正在使用“或者”清除失败”这样的报告,原因就是如此,病毒先占领了机器,启动了windows。Windows是决不会允许你对正在运行的程序进行杀毒和删除的。(加一个特殊情况:当检查到压缩文件的时候,瑞星可能提示,需要解压缩之后才可以删除病毒。因为瑞星不能改变你的压缩文件内部结构,所以你最好乖乖的听话,把这个压缩文件解压到一个临时目录下 杀毒后 再次压缩打包就可以了。如果这个压缩文件不是很重要,就直接删除好了,再次去下载新的无毒的压缩文件,不要解压的时候处理不善 造成病毒泄露)
而很多病毒在当时被报告“已清除”但是再次开机或者过几天再次出现的原因是因为病毒有复制功能,并且先占领机器并执行了自己,只要让它先拥有了机器的“领导权”,他会再次将自己复制,并再次感染。这样的恶梦循环不断。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常常我们在windows下杀毒杀不掉或者杀掉之后再次感染的原因。
既然问题分析清楚了,那么解决的办法也应运而生,那就是脱离windows环境杀毒,争取第一时间取得机器领导权是首要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使用DOS启动盘杀毒(瑞星A盘)。为什么使用DOS启动盘杀毒就可以真正的杀掉病毒呢?不是启动盘里的瑞星更厉害,而是用软盘启动的时候,不通过硬盘引导,不启动windows。Windows启动的时候根据注册表加载了大量的程序,其中就包括病毒程序,因为经过病毒的修改,启动项目和其他驱动一样被写进了注册表启动项目。但是一但通过软盘引导系统,就不会执行windows注册表配置,病毒自然也就无法第一时间占领机器了。机器已经归我们所有了,病毒只能是束手就擒。同志们!杀啊!杀 杀!!解气去!!
有很多朋友是浏览网页的时候,不知不觉的中了“招”。解决办法只能是防范第一,杀毒第二。主要是打开瑞星监控并及时的把IE的补丁打上,升级最高版本。打上系统补丁。但是对于病毒,我们始终只能是防范,而不是先知。所以给各位常在网上走的朋友提个醒“防患于未然,多多提高警惕吧”!
回答一些朋友的问题
很多朋友说我的机器是2000系统和XP系统 系统分区是NTFS的,据我看瑞星说明书,瑞星A盘具有杀NTFS分区的功能,请各位放心好了。
还有朋友说自己的机器上没有软驱怎么办?我只能说很遗憾,也许你可以杀毒(安全模式),但是远不如DOS下杀的更彻底。我在这里建议大家配机器的时候,给自己的机器加个软驱有利无害!大家肯定都懂得什么是有备无患,真正遇见问题的时候,我想远不是几十块钱钞票可以解决的吧,钞票不能恢复数据,不能杀毒,不能启动!还是加个软驱吧。
看了很多朋友的回复帖子,发现很多人建议在安全模式下杀毒。我一直对这个方法持不赞成态度。实际安全模式也仅仅是不加载一些驱动程序,当你执行安全模式的时候,相信你也能看见一大堆.dll文件执行了(2000和xp)。对于是不是所有病毒都不会运行在安全模式,这个有待考证。我只能说这个方法是没有软驱朋友的唯一可行方案,但不是其他朋友的最佳方案。强烈建议DOS下杀毒,尽管麻烦,尽管慢 ,但是出于安全角度考虑,牺牲这点时间还是值得的。
病毒 木马 恶意代码 恶意程序 恶意插件 有什么区别?
恶意插件,指的是安装在被安装者电脑中的恶意软件,能够强迫被安装的电脑执行制定的操作,导致个人财产损失。病毒则需要具有固定的发作动作、发作条件等,并且相对于恶意插件来说破坏得更加严重。木马则需要使用指定的载体进入到被感染的计算机,并且会释放载体之外的文件,一般还具有自我销毁功能。
因此,计算机如果感染了病毒,可以通过升级杀毒软件进行杀毒解决问题;如果感染了木马,也可以通过专杀工具进行查杀;如果感染了恶意插件,则建议直接重新安装系统,此类插件较难清除。